聲聞於天——西安鍾鼓樓(2 / 3)

當時,長安縣令王瑞具體負責修繕事宜。重修後的鼓樓,麵貌崇隆敞麗,燦然一新。登樓遠望,鬧市風光、秦川景色曆曆在目。

在這次大修鼓樓時,鼓樓南北簷下正中換上了新的牌匾。“文武盛地”匾額是當時陝西巡撫張楷摹寫乾隆皇帝“禦筆”而成;“聲聞於天”匾額為當時的鹹寧學士、大儒李允寬所書,字大盈間,蒼勁挺拔,畫龍點睛地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南北兩幅匾額曾經被譽為兩顆“明珠”鑲嵌在西安的鼓樓之上,與鼓樓一同飽經風雨的曆練。

“文武盛地”和“聲聞於天”兩匾都是長8米,寬3.6米,為藍底金字木匾。8個匾字均為貼金凹體,字字珠璣,千古絕筆。

後來,由於“聲聞於天”匾被毀,隻有“文武盛地”匾傳了下來。此匾與山海關鍾鼓樓的“天下第一關”匾額,一起被譽為我國鍾鼓樓的“中國兩匾”。

[旁注]

風水 本為相地之術。相傳風水的創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起源於戰國時期。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和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

彩繪 又稱丹青,最早出現於我國春秋時代,是我國傳統建築上繪製的裝飾畫。在我國古代建築上的彩繪主要繪於梁和枋、柱頭、窗欞、門扇、雀替、鬥拱、牆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和欄杆等建築木構件上。

武周 是唐朝皇帝李治的皇後武則天建立的王朝。690年,武則天廢黜唐睿宗李旦稱帝,襲用周朝國號,改國號為周,定都神都洛陽,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後掌權40多年。武周仍然襲用唐製,武則天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台基 又稱基座,指台的基礎。在建築物中,係高出地麵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我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

《詩經》 是我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詩經》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關中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關。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巡撫 古時官名,又稱“撫台”。我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

[閱讀鏈接]

關於西安鍾樓上的“聲聞於天”牌匾,民間流傳著一個關於“於”字加“點”的神秘傳說。

據傳說,在武周時期,有一座鼓樓建成後,大臣們恭請皇帝武則天寫了“聲聞於天”4個字,武則天一揮而就後卻沒注意到“於”字上少寫了一點。

後來,直至武則天有一次路過掛在宮門處鼓樓上的匾額時,抬頭看見匾額上的“於”字少了一點,於是就詢問身邊的大臣原因何在,可身邊的大臣麵麵相覷不敢出聲。

隻見當時,武則天下令取來大筆一支,蘸上墨,用一弓箭將其射到牌匾上,正好射到缺一“點”的位置,引來群臣歡呼。明朝時,有人在掛匾西安鼓樓時,將“於”字改寫成了“於”字。

與鼓樓遙相呼應的西安鍾樓

據傳說,明王朝定都南京後,其間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陝西地圖進獻。

但奇怪的是,這位太子剛返回南京就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朱元璋打算遷都西安一事後來也因此而作罷。

在這期間裏,更奇怪的是,朱元璋在南京初登帝位後,關中一帶連連發生地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裏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

這話到了朱元璋耳裏,他害怕了,心裏總感覺不踏實,於是就想辦法要壓住它。恰在當時,有個道人術士給他出了個主意,建議朱元璋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鍾樓,因為“鍾乃天地之音,可鎮住蛟龍”。

當時,朱元璋首先想到了當時有“天下第一名鍾”之美譽的景雲鍾,它因鑄造於唐代景雲年間而得名,最早懸掛於唐代長安城內的景龍觀鍾樓上。鍾高247厘米,腹圍486厘米,口徑 165厘米,重約6噸。

鍾形上銳下侈,口為六角弧形。鍾紐為“蒲牢”形,鍾身周圍鑄有紋飾,紋飾自上而下分為 3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四角各有 4朵祥雲,顯得生動別致。

在景雲鍾的鍾身正麵有銘文一段,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 292字,唐睿宗李旦撰文並書寫。文為駢體,內容是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曆、鍾的製作經過以及對鍾的讚揚。字體為稍參篆隸的楷書。

景雲鍾用銅錫合金鑄成。鑄造時分為 5段,共26塊鑄模,其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致,鍾聲清晰洪亮,音質優美,顯示了唐代冶鑄技術的高超水平。

1384年,在朱元璋親自過問下,一座當時全國最大的西安鍾樓很快落成了。同時,景雲鍾也懸掛到了西安鍾樓上。當時的西安鍾樓位置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

其所在地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就是後來的西安西大街北廣濟街口東側,與明朝4年前所建西安鼓樓遙相對峙,距後來西安鍾樓所在的位置約1000米。

西安鍾樓修好了,“天下第一名鍾”也掛了上去。此後,朱元璋又派他的二兒子、著名的秦藩王朱樉鎮守西安,西安的社會經濟開始持續發展,其民眾安居樂業,西安鍾樓也終於安定下來了。

但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西安城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鍾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

到了1582年,明神宗朱翊鈞下令,由陝西巡安禦使龔俄賢主持,將西安鍾樓整體遷移至後來的西安城中心,西安鍾樓從而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鍾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簷鬥拱,攢頂高聳,屋簷微翹,華麗莊嚴。

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遷移修建,即使在後來有著高水平遷移技術的情況下,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是我國建築史上極為自豪的一大創舉。

後來,在1699年、1740和1840年時,清朝曾先後對鍾樓進行了大範圍以及大規模的整修。

鍾樓構建於用青磚和白灰砌成的正方形基座之上,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鍾樓自地麵至鍾樓的寶頂通高約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建築麵積約1377平方米。基座下有高與寬均為6米的十字形券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