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於天——西安鍾鼓樓
西安鍾鼓樓位於西安城中心,是西安城標誌性建築物,這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蔚為壯觀。
西安的鼓樓創建於1380年,西安的鍾樓創建於1384年。作為明清時期西安城的報時台,西安鍾樓和鼓樓統稱“西安鍾鼓樓”,已有600多年曆史。
西安鼓樓享有“聲聞於天”美譽,其建製遠遠超越了明代皇家禮製,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希望其不僅司辰報時,也能振明朝國威,以懾邊寇。
西安鍾樓用以報警報時,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鍾樓中形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建築規模、曆史價值或藝術價值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超越皇家規製的西安鼓樓
1380年,當明軍還在陝西涇陽上與元軍鏖戰時,明太祖朱元璋就考慮不能一直騎在馬上治天下了。經過血與火洗禮的西安城,百廢待興,因而城市建設為當時第一要務。
於是,他就派遣了守衛陝西和西安的接管官員開始營建西安城。在西安城的首批建築裏,司辰報時的西安鼓樓也位列其中。
古時,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鍾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日落時擊鼓起更關閉城門,夜半深更擊鼓警戒行人,日出前擊鼓亮更開啟城門。
在明朝初期,西安城周長11.9千米,麵積為8700平方米。所以,要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並設置大鼓。
據史料記載,元朝時西安城也曾建有一座高樓,名為“定時樓”,因其樓上設有巨鼓一麵,每日擊鼓報時,人稱“鼓樓”。在元末明清時,“定時樓”被焚於戰火。
明朝擴城後定時樓遺址已不是城市的中心點,但當時傳說該地風水好,曾經還是唐朝最高行政首府尚書省的玄關,即正門所在。尚書省和六部擊鼓司辰,提醒官員上朝退朝。那時候,尚書省放置鼓的樓名為“敬時樓”,位置就在玄關一帶。
此外,在元代鼓樓的東側是奉元路府所在地,到了明代,西安城是明朝的全國軍政重鎮,而定時樓的遺址東側正是西安府所在地。雖然鍾鼓二樓相依相隨自古使然,但靠近衙門的鼓樓自然是要先建了。
所以,明朝於1380年新建鼓樓的地址依然選擇在定時樓的遺址之上,也就是後來的西安北院門街南端,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
我國古代自古就有“盛世修史、豐年蓋樓”之說。主持修建鼓樓的有明代著名開國將領長興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據說是在微雨朦朧之中為鼓樓工程奠基的。
選址和設計好後,鼓樓工程開始。一群役夫和雇工,在匠人頭頭的帶領下,開挖奠基,運土廓坑,壘磚搬石,不出數月長方形的磚砌留有券洞樓基就聳立起來了。
但鼓樓的券洞內和北院門街起初一直都是土路,直至清朝中期,有一晁姓大富戶為了做官,捐銀兩給鼓樓券洞和北院門街路麵才鋪上了石條。
那時,陝西鹹陽古鬆參天,森林密布。西安鼓樓的梁柱椽板用木,就是來自鹹陽森林。
木匠們對這些特意選伐的百年、千年巨鬆,先是刨光溜圓,繼而或者渾木使用,或者解剖成段,或者鑿卯刻榫,或者雕鬥琢拱,然後通過立柱架梁,鋪設椽板,勾心鬥角,形成了鼓樓的巍峨骨架。最後頂覆筒瓦,內外彩繪,開門辟窗,內置樓梯等,一座巨大穩重、華貴秀美的鼓樓屹立在了西安城裏。
整座西安鼓樓呈長方形,不用一鐵一釘,全靠隼卯珠聯璧合,樓內兩層,樓外望去卻是三層,為重簷三滴水結構。鼓樓四圍回廊上每層正麵有明柱10根,9個間隔。鼓樓歇山屋麵上的大片葫蘆懸金彩繪尤為少見。
鼓樓的整體構造又稱重簷歇山式,與北京天安門、故宮保和殿相類,高度超過了天安門。南京當年的鼓樓更是不比西安鼓樓雄偉。所以,西安鼓樓是我國最大的鼓樓。
鼓樓由地麵至樓頂高34米,是古時西安城的高大地標建築之一。鼓樓因此也成為人們登高遠望的佳處。鼓樓的高大形象,還特別深入民心。
傳說,有秦、晉、豫3位商人出門在外,為爭旅舍熱炕睡,各自誇起了本省名物。
晉商說:“山西有座應縣塔,離天丈七八。”
豫商說:“河南有座於穀祠,把天摩得咯擦擦。”
秦商吟誦道:“陝西有座大鼓樓,半截插在天裏頭。”
為了表示對西安鼓樓的歎服,晉豫二商一致讓熱炕於秦商。
明朝對建築等級有嚴格規定,如朝廷一品官員的廳堂為五間九架;重簷屋頂一般隻準在皇宮王府和皇家寺院中使用。如若擅自超越,將會被朝廷視為僭越之罪,處以滿門抄斬之刑。
傳說明代僧人重建大薦福寺時,苦於物力窘迫,無奈使用了寺廟舊日拆下的黃瓦,朝廷得知後迅即派人來調查,發現是武周朝時大薦福寺故物,並非當代人故意使用,才免予降罪。
按明朝規製,西安鼓樓的建築嚴重超越了當時的禮製。但據史料記載,對西安鼓樓的建築規製如此皇恩浩蕩的正是源於朱元璋本人。
當時,建都南京的朱元璋雖攫取天下,但始終對逃至漠北的元朝韃靼放心不下。所以朱元璋格外開恩,在西安創建了除司辰報時外,更可振明朝國威,以懾邊寇的皇家等級的鼓樓。
西安鼓樓建在用青磚砌成的高大的長方形台基之上,其台基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7米,占地1998平方米,它的麵積比鍾樓台基大738平方米。在西安鼓樓的台基下,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南北向券洞,與西大街和北院門街一線筆直貫通。
鼓樓的主體建築在台基的中心,分為上下兩層樓,為梁架式木質樓閣建築,麵闊七間,進深三間,四周設有回廊。第一層樓身上置腰簷和平座,第二層樓為重簷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
樓的外簷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鬥拱,使樓的整體顯得層次分明,花團錦簇,渾雄博大。登樓的青磚階樓設在磚台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樓的第二層。樓的結構精巧而穩重,是難得的明初建築佳作。
西安鼓樓剛建成時,在其第三簷下曾經懸掛有“文武盛地”和“聲聞於天”兩塊匾額。匾額“文武盛地”懸掛於鼓樓南簷下正中,意境雄闊,吐納古都千年風雲縈繞於筆端。“聲聞於天”懸掛於鼓樓北簷下正中,取典於《詩經》句“鶴鳴九皋,聲聞於天”。
明代以及後來的清代,在鼓樓周圍的,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也成了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
傳說,當時西安鼓樓上的大鼓高1.8米,鼓麵直徑2.83米,係用整張優質牛皮蒙製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10裏可聞。
鼓樓修好的176年後,也就是1556年,關中曾經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此後餘震持續數月不斷。這次地震使西安城很多建築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但鼓樓在這場地震中卻沒有大的損壞,隻有鼓樓上的牌匾遭到破壞。
西安震區經明朝於萬曆年間的大規模重建,多年後才逐漸恢複了元氣,而其中就包括重修鼓樓。在鼓樓重修竣工後,明代陝西巡撫都禦史趙可懷曾重新書寫了鼓樓南額的牌匾“文武盛地”。“聲聞於天”。
至清代,康熙、乾隆兩朝曾經先後於1699年和1740年,對西安鼓樓進行過大規模的重修。“腐者易以堅,毀者易以完”。
據當年的《重修西安鼓樓記》記載,因為上年陝西小麥豐收,“隴有贏糧,畝有遺秉,民不俟命”,所以出現了“男娶女歸,禮興訟息”的太平景象,於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