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遺韻——古都城樓(1 / 3)

古風遺韻——古都城樓

北京鍾鼓樓,位於北京東城地安門外大街,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代。北京的鍾樓在北,鼓樓在南,兩樓同時坐落在古城中軸線的北端,是元、明、清三代京城的擊鼓報時之處。

西便門城樓位於北京外城西南角,為明清時期的北京外城七門之一,屬北京外城簡單便門之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由城樓、箭樓和甕城組成。其中,“八瞪眼箭樓”為清代初期增建。

紫禁城角樓於1420年建成於北京紫禁城的4個城角,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東南角樓在北京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內側,建成於1439年,是我國唯一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箭樓。

元明清京城的報時中心

在古代,古人將黑夜劃分為“五更”,每更兩小時,並以鍾鼓報時。鼓樓定更擊鼓、鍾樓撞鍾報時都極有規律,所以“五更”又稱“五鼓”或“五夜”。

清代初期規定報時方法為: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後敲鍾,其二至四更則隻敲鍾不擊鼓。後來,改為隻在夜裏報兩次更,每晚定更和亮更先擊鼓後撞鍾。定更時鍾聲響城門關,交通斷,稱為“淨街”;亮更時,鍾聲響城門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晨鍾暮鼓”。

過去,鍾鼓樓的報時之職由清宮鑾儀衛承擔,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晨鍾暮鼓”為度。

在古代,古人計時器有碑漏和銅刻漏。碑漏內部設12根銅管,最後一根銅管下置鐃片。碑漏上方設一投球孔,銅球通過所有銅管的時間為24秒,然後擊鐃報時。兩個金屬球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4秒,36個球用時14.4分,即古時一刻,3600個球滾動完畢正好24小時。

銅刻漏計時,鼓手們聽到鐃響後擊鼓定更,鍾樓聽到鼓聲後撞鍾報時。這一科學的銅刻漏計時、更鼓定時和銅鍾報時程序,係統地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勞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參考。

後來,清代改用時辰香計時,嚴格定製的時辰香為盤旋狀,均勻燃燒,在經過精確計算的刻度上懸掛小球,下接金屬盤。當香燒到該刻度,球掉入盤中報時,提醒鼓手擊鼓。

北京鍾鼓樓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始建於1272年。鍾樓和鼓樓相距百米,前後縱置,一改鍾鼓樓左右對峙的傳統,並且都處在北京南北中軸線的最北端。

鍾鼓樓作為元、明、清代三代都城的報時中心,在城市鍾鼓樓的建製史上,北京鍾鼓樓的規模最大,形製最高,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元朝時的北京鍾鼓樓,位於元大都城,就是後來的北京中心,後毀於火,1297年重建之後不久又毀於火。1420年,明朝重建宮室的同時,又重建了鍾鼓樓,並確立了其位於都城南北中軸線北端的地位。

後來,兩樓又相繼毀於火。1539年,鼓樓遭雷擊起火,第三次重修。1654年,鍾鼓二樓毀於火災,於1745年奉詔再次重建,兩年後竣工。

後來,北京鍾鼓樓又曆經了多次損毀與修複,後來的鍾樓是清代時的建築,而鼓樓則是明代時的建築。

鍾樓占地約6000平方米,為重簷歇山頂式建築,共兩層,通高47多米,樓身為正方形平麵,是一座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築。

鍾樓正南為一座與圍牆相連的三聯大門,中門內立有1745年重建鍾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禦製重建鍾樓碑記》,碑陽為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鍾樓下部為磚砌城台,城台上四麵有城垛,周圍環繞著漢白玉石護欄。城台台身的四麵各有一座拱門,其內部結構采用複合式拱券,呈十字券結構。

除主體拱券之外,還於圍護牆體中設有環路通道。在底層的東北角開有一蹬樓小拱門,內設75級石階可達二層的主樓。

主樓麵闊三間,屋頂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正脊兩端安背獸,兩層屋簷的戧脊上均安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上層簷下施重昂五踩鬥拱,下層簷下施單翹單昂五踩鬥拱。

主樓四麵各有一座拱門,其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當心開一拱券門,左右對稱開券窗,窗上安設石刻仿木菱花窗。

整個建築結構強調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這種設計在我國鍾鼓樓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在二樓的正中位置,立有八角形的木框鍾架,用以懸掛報時用的大鍾。在鍾架兩側吊一根兩米長的圓木,供撞鍾使用。

據史料記載,鍾架上原來懸掛有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鐵鍾一口,但因音質不佳,後來才改用了“大明永樂吉日”鑄造的銅製巨鍾,鐵鍾則被置放在了鍾樓外的平地上。

銅鍾通高7.02米,鍾身高5.5米,最大直徑3.40米,鍾壁厚12至24.5厘米,重約63噸,是我國體積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鍾,有“鍾王”之稱。

據文獻記載,銅鍾采用傳統的泥範法,利用地坑造型群爐熔鑄。鍾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圓潤洪亮,京城內外方圓數千米均可聽到。

北京鼓樓在元朝時名叫“齊政樓”,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就是後來舊鼓樓大街的南口。在1800年和1894年,曾先後對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鼓樓是一座單體木結構建築,總占地麵積約為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為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台基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

鼓樓有上下兩個功能層和中間的一個結構暗層,麵闊五間,進深三間,外帶周圍廊,四周圍以宇牆,紅牆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

鼓樓下層為城台,城台外顯麵闊七間,進深五間,內部為拱券結構,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有三座券門,東西各一券門,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樓台東北隅有一門,內有蹬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度,共60級,然後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度,也有9級,經69級石階梯可達二樓。

二樓四麵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築麵積為1925平方米。樓內有木製鼓座,鼓座為紅油漆上雕雲紋,高1.8米,長2米,寬1.9米。

鼓樓的25麵更鼓便置於此處,其中:“大鼓”又稱“主鼓”一麵,代表一年;“小鼓”又稱“群鼓”24麵,代表一年24節氣。

據史料記載,在清朝末年,北京鼓樓曾經使用的一麵大鼓鼓高2.22 米,腰徑1.71 米,鼓麵直徑約1.5米,用整張特大牛皮蒙製而成。

此外,樓內安放有古代計時器碑漏和銅刻漏。鼓樓上的銅刻漏為宋朝年間製造並相傳下來的,分為四級漏壺,由上至下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分和收水。

收水壺設箭尺於水中,水漲箭浮,依刻顯時,旁邊的鐃神每隔15分鍾擊鐃8次報時,每天誤差僅在20秒左右。

鼓樓的第三層是暗層。鼓樓屋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簷歇山式,正脊兩端安背獸,平坐周圍以木製滴珠板封護, 上層簷下施重昂五踩鬥拱,下層簷為四坡屋頂,施單翹單昂五踩鬥拱,平坐下施重翹五踩鬥拱。

各層屋頂戧脊上曾置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後來改為仙人為首的七跑小獸。

[旁注]

鑾儀衛 位於紫禁城東南角樓處,為清代為宮廷服務的機構,掌管帝、後車駕儀仗,1644年設,初沿明製稱“錦衣衛”,後改稱“鑾儀衛”。1654年,厘定品級、員額,遂成定製。

鐃 又稱為鉦和執鍾,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鐃的形製與鈸相似,唯中間隆起部分較小,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鐃為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最早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後來成為蒙古、藏、納西、壯、土家、黎和漢等各民族互擊體鳴樂器。

螭首 螭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傳說中的蛟龍類。龍為炎黃子孫最崇拜的神獸,把它裝飾在碑頭上成為螭首,碑的身價就變得更為高貴。

京兆尹 我國古代官名,為三輔之一,居三輔之首。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三位,是治理京畿地區的官員被統稱為三輔。唐代後未設置,隻習慣上稱呼京師所在地行政長官為京兆尹。 官職為正四品上。清朝劃其京都及附近30餘縣為一特別行政區,稱順天府,長官稱順天府尹。

永樂 明成祖朱棣的年號。在永樂年間,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明成祖命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數百艘海船組織的龐大船隊先後6次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明成祖組織編修《永樂大典》等重大曆史事件,全國的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雲紋 一般指由深到淺,或由淺到深過渡自然的花型,也有由裏向四周逐漸散開的雲紋,一種或多種色彩深淺層次變化,使圖案有立體感,顯示細膩而生動逼真。

五踩鬥栱 鬥栱形式之一。裏外各出兩拽架的鬥栱,單翹單昂、重昂或重翹品字鬥栱皆為五踩鬥栱。鬥栱組合有頭翹一件,頭昂後帶翹頭一件,二昂後帶六分頭一件,螞蚱頭後帶菊花頭一件,撐頭大後帶麻葉頭一件,外拽用單材瓜栱、單材萬栱、廂栱各一件和正心瓜栱以及正心萬栱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