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相傳,永樂皇帝詔令工匠鑄巨型銅鍾。但3年過去,銅鍾仍未鑄好。於是,皇帝怒斬監鑄太監,並限令工匠們在80天內鑄好大鍾,否則全體處斬。這次負責鑄鍾的華嚴師傅是當時有名的銅匠。
據說,他有一個聰明伶俐、出落得如仙女一般的女兒華仙。當時,華仙見父親為鑄鍾的事一籌莫展,便請求父親帶她一起去鑄鍾。
那一天,眼見又要失敗,華嚴急得眼睛都紅了。隻見當時,穿一身紅襖紅褲,著一雙繡花小紅鞋的美麗華仙衝到爐邊,猛地縱身跳進爐去。刹那間,爐火升騰,銅水翻滾。銅鍾終於鑄成了。
後來,為了紀念這位為了鑄鍾而獻身的美麗姑娘,人們尊稱她為“鑄鍾娘娘”。
西便門城樓與八瞪眼箭樓
相傳,有一年,魯班爺帶著他的兒子和徒弟趙喜去北京雲遊。一天,他們看見有人正在修建城牆,亟待竣工,城門下腳所需的白玉石以及城門裏用的豆渣石,還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材料。
眼看工程完不了,工頭心急如焚。見此情形,好心的魯班爺便帶著兒子和徒弟趙喜在北京周圍四下尋找。
又有一天,當3人走到離北京不遠的、北京西南的琉璃河時,魯班爺看到河邊有許多豆渣石,河底有許多白玉石。
於是,他就對著河麵大聲地喊道:“河底下有白家哥兒們嗎?你們醒醒!”
說來也怪,果然有來自水底的聲音回應道:“有,有,有!”
接下來,3人就商量如何搬運石頭。豆渣石黃黃的,似牛皮,趙喜決定把豆渣石變成牛往北京趕;白玉石白白的像羊毛,所以魯班爺的兒子打算把白玉石變成羊往北京趕。
商量好了運石頭的法子後,魯班爺又對兒子和徒弟說:“必須一夜運到北京,如果天明雞叫,石頭可就要露了原形,再也走不動了!”
魯班爺的兒子答應了,趙喜也答應了。
天交定更後,魯班爺不慌不忙地來到河邊,衝河岸邊上的豆渣石、河底下的白玉石,大聲地吩咐著說:“老豆、老白,你們辛苦辛苦,到北京去吧!你們到了那裏,幫助把北京城修成了,你們可就是一千年、一萬年都有名啦!”
不知道老豆、老白是否聽到,總之他們都沒應聲,魯班爺的兒子直皺起了眉頭,趙喜也禁不住地笑了起來。
這下子,魯班就急了,不由得勃然大怒,厲聲地大聲吼道:“老豆、老白,你們給我快快地走!”
老豆、老白本來故土難離,但經不住魯班爺的麻煩與糾纏,一塊塊豆渣石變成了一頭頭健壯老黃牛,跑了過來;一塊塊白玉石變成了一隻隻溫順大綿羊,跳出水來。
魯班爺心裏高興極了,趙喜師兄弟兩個人,分別趕著牛和羊,經長辛店,過盧溝橋,直奔東北走而去。
當時,素來詭計多端的趙喜心裏暗算:牛比羊走得快,我這回可不能讓魯班爺的兒子搶了頭功,要是能讓魯班丟人現眼就最好了。
於是,兩人才一過盧溝橋,趙喜就“叭,叭”兩鞭子,轉眼的功夫,趙喜跟那群黃牛就沒影了。魯班爺的兒子走得也不慢,剛到四更天,就看見北京城了,心想:這回真沒違背父親吩咐的限期!
眼看羊就到城邊了,忽然“咯兒咯兒”一聲雞叫,近村遠村的雞都就叫起來了。其實,這是趙喜的豆渣石運到了以後,怕師哥搶頭功,學了一聲雞叫。
聽到雞叫,魯班爺兒子趕的那些石頭變的綿羊,忽然間就全倒下又變成石頭了。這些石頭,遠遠看去,就仿佛還像一群綿羊似的。
後來,明朝在這裏修建了西便門,人們就管這群漢白玉石羊叫“西便群羊”。
明朝初期,北京城建成後,西便門仍在北京城牆西南端角樓旁邊,為北京外城西南角的城門,在當時的形勢下,最強烈的願望是安寧,安寧壓倒一切。
西便門是明、清時期京師外城七門之一,主要由城樓、箭樓和甕城組成。西便門與東便門,是北京修建較晚的兩個城門。
1553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保障北京城的安全,明朝在京城四周修築外城,但因當時低估了建築的規模,受財力限製,就隻修了環抱南郊的一段,修建了永定門等5門,從而使京師城垣呈“凸”字形。
後來,外城城牆東西兩端與內城城牆相連接處附近修有兩座朝北向的城門,分別就是東便門和西便門。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東南端角樓旁邊,是北京外城的城門之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西便門初建規模很小,規製較為簡陋,其城樓通高僅11米,其他形製、尺寸與東便門相同。
後來,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越來越頻繁,明朝也日漸富庶,北京城內城外的居民也日漸增多,因此,為了進一步增強北京城的防衛,明朝又在北京城四周補修外城,從而形成了以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為主的外城七門的格局。
1564年,西便門擴建城樓時,增築了約長31米的半圓形甕城,同時加固了西便門城樓東側內外城連接處的城牆垛口,疏浚城門外的護城河道,在城門以東修築一座3孔水門,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順利分流注入通惠河。
經過這次擴建後,西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麵開方門,無窗;麵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1.2米。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30米,南北長7.5米。
在這以後,直至建立清朝,出於外城防禦的需要,清朝才對西便門城樓進行了擴建,在甕城上增築了寬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樓。
箭樓上設有兩排箭窗,每排4個箭孔。8個箭孔,宛如8隻睜得大大的眼睛,神情警惕而專注地俯視著城外,簡直有來敵生畏的感覺,因而人們又稱西便門箭樓為“八瞪眼箭樓”。
八瞪眼箭樓為單層單簷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麵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麵辟箭窗,每麵各二層,北麵每層4孔,東西麵每層2孔;麵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北半側為其外側,屬於拱券頂,南半側為其內側,為過木方門連城台通高10.5米。
在清代以後,西便門城樓、箭樓和甕城及附近城牆均被拆除。後來,緊靠西便門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予以整修,並在外城相接原址複建了“八瞪眼箭樓”,同時保留了7處斷麵遺跡,並立碑以示紀念。
[旁注]
垛口 指城牆上的矮牆前方突起的部分。可用來作為守禦城牆者在反擊攻城時的掩蔽之用。一般垛口數十厘米至數米都有。垛口一般砌築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個小方洞即瞭望洞,其左右側麵磚呈內外八字形。它的下部砌有一個小方洞,是張弓發箭的射孔。
通惠河 位於京城的東部,是元代挖建的漕運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1292年開工,1293年完工,元世祖將此河命名為“通惠河”。最早開挖的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經甕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向東,在今天的朝陽區楊閘村向東南折,至通州高麗莊,今張家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全長82千米。
城牆 作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禦外侵防禦性建築,我國古代城市的城牆從結構和功能分,主要由牆體、女牆、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甕城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從建築的原材料分,分為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青磚砌牆、石砌牆和磚石混合砌築多種類型。
[閱讀鏈接]
關於西便門名稱的由來,據相關史料記載,大概有兩種說法:一是取“便門”之意,意思是西便門“便於南北方向的出入”,或指西便門屬於“工程簡便,不是大興土木”之門。
無論西便門城樓,還是八瞪眼箭樓,相對其他各城門來說,都較為簡單。
其次,指西便門偏居北京城的西側,並且是在北京內城和外城的結合部位。所以,這座城門因其所處位置,曾經用“偏”來命名,別稱“西偏門”。但由於“便”和“偏”的發音相近,時間一長,人們就把“西偏門”讀作“西便門”了。
紫禁城角樓與東南角樓
在古代,我國天文學家把天上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居於中天,而且位置永恒不變,因此有“紫微正中”之說,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
為天帝所居的天宮,稱“紫宮”,所以,天人對應,因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稱皇帝所居的皇宮為“紫禁城”。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在取得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隨即於1406年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1420年才終於落成。
在紫禁城城牆的4個城角上,各矗立著一座九脊的角樓。四座角樓統稱為紫禁城角樓,不僅構成嚴密的保護線,同時也形成了紫禁城內封閉的生活模式。
角樓造型優美,玲瓏俏麗,金光閃閃的寶頂,三層飛簷上的金黃色琉璃瓦,朱紅色的明柱和窗扉,藍綠色的彩畫,相互輝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綺麗神奇之感。
令人稱奇的是,角樓的結構複雜迷離,它有成千上萬個構件,卯榫相連,嚴絲合縫,確實是巧奪天工的傑作。建造得十分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