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遺韻——古都城樓(3 / 3)

紫禁城角樓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采用木架鬥拱形式結構。角樓內幹淨利落,沒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沒有樓梯、樓層。

角樓建在城牆上,偌大的一個建築沒用一根釘子或是其他的金屬作為支撐,它采用三種斜牽的建築屋頂,屋頂有8個股9個脊,就是說屋頂由八九七十二個脊組合而成。

翹起的簷角層層疊疊,蔚為壯觀。這一建築在我國已經有500多年的曆史了,而且它們在幾百年的曆史變遷中仍然安然無損。

角樓複雜而華麗的建築構造,相傳在明代建造的時候,著實為難了一番木匠師傅。在角樓的曆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建皇宮。

朱棣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也就是紫禁城的4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能“眼觀四麵,耳聽八方”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命他做這個管工大臣。

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裏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他到北京以後,就把81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

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隻好常常在一塊兒琢磨法子。

3個月的期限一轉眼就要到了,工頭和木匠們木匠師們冥思苦想,卻仍然沒有想出一點頭緒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式,也都不合適,因此大家都非常著急。

恰當時,正是三伏天,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裏煩悶,工頭和木匠們坐臥難安。其中,有一位木匠師傅,實在難受,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他走著走著,就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賣蟈蟈的一聲聲地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

他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高粱杆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用細高粱杆編製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裏的一座樓閣一樣,裏頭裝著幾隻蟈蟈。

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木匠提著蟈蟈籠子,才回到工地,大夥兒就過來指責木匠,說他不該買這不停叫地玩意,打擾大家休息。本來,木匠想請大家過來玩玩、解解悶,可他話還沒出嘴邊,就覺得籠子有些特別。

於是,他就仔細地端詳籠子,並好奇地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麼?”

大夥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原來,他們的敬業精神感動了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於是,魯班手持高粱杆做的蟈蟈籠子從天而降,出現在木匠師傅麵前。

木匠師傅受這個籠子的啟發,頓時恍然大悟,終於仿照著籠子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建成了構造精美的紫禁城角摟。

紫禁城角樓是四麵凸字形平麵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歐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麵坡的龐殿組合而成,因這種屋頂上有九條主要屋脊,所以稱作九脊殿。

中層采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麵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

下層簷為一環半坡頂的腰簷,使上兩層的5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由於角樓的各部分比例諧調,簷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成為紫禁城的標誌,使人驚奇,讚歎與敬仰。

紫禁城角樓作為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於紫禁城皇宮的防衛設施,建成於1420年,後來的清代進行過重修。

角樓坐落在須彌座之上,周邊繞以石欄。中為方亭式,麵闊進深各三間,每麵8.73米,四麵明間各加抱廈一間,靠近城垣外側兩麵地勢局促,故抱廈進深僅為1.60米,而城垣內側的兩麵地勢較開闊,抱廈進深加大為3.98米,平麵成為中點交叉的十字形屋脊,蘊含著曲尺樓的意匠,使得角樓與城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建築形體,取得了有機的聯係。

角樓由墩台下地麵至角樓寶頂高27.50米,由多個歇山式組成複合式屋頂,覆黃琉璃瓦,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上層簷為縱橫相交四麵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置銅鎏金寶頂。

簷下施單翹重昂七踩鬥栱。二層簷四麵各加一歇山式抱廈,四角各出一條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連,簷下單翹單昂五踩鬥栱。

下層簷四麵采用半坡腰簷,四角出垂脊,用圍脊連貫,簷下重昂五踩鬥栱。下層簷和二層簷實際上四麵各是一座重簷歇山頂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頂形式。

角樓梁枋飾以龍錦枋心墨線大點金旋紋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和檻窗極為精致。角樓采用減柱造做法,室內減去四根立柱擴大了利用空間。在房屋構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簷下梁頭不外露,使外觀上更加突出裝飾效果。

到了正統年間,明朝除在北京城九門興建城樓、甕城和箭樓外,為了加強城垣的防衛,還於1436年開始在北京各個城牆的四角城台上建造了箭樓,其名為城角箭樓,簡稱“角樓”。

此後,曆代雖均有修繕。但唯一保存下來卻隻有北京城東南城角的箭樓,俗稱“東南角樓”。

東南角樓位於北京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內側,始建於1436年,建成於1439年,是我國唯一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樓。

築在一座高達12米的拐角城台上,底邊長 39.45米,上邊長15米,樓高17米,平麵呈曲尺形,通高29米。

角樓沿城台外緣建起,四麵磚垣,重簷歇山頂,兩條大脊於轉角處相交成十字形,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綠琉璃列脊飾獸頭,四麵開箭窗孔144個,是古代軍事防禦建築,因坐落在北京內城東南角而得名。

角樓內側,其背麵隨主樓各抱廈,也相連成轉角房,辟二門,一西向、一北向。門上設直欞窗。樓內立金柱20根,支撐梁架,設射箭孔,鋪設樓板三層。整座樓的建築麵積有700多平方米。

[旁注]

飛簷 我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之一,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

燕王 我國封建社會著名王爵之一。曆史上第一位燕王是燕易王,曆7世,為秦統一。此後多有分封及自立,最著名的如五代初期的燕王劉守光、唐初的燕王羅藝、明初的燕王朱棣等。

諭旨 我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諭和旨原為兩種文書。諭原為以上告下的通稱,君臣都可以用。明朝皇帝派侍臣口頭下達的命令稱聖旨,也稱諭旨。清沿明製,諭旨成為皇帝日常發布命令的主要文書。但清代時,凡皇帝下達的諭令都冠以“上”字,從此上諭成為皇帝專用文書。

勾連搭 指兩棟或多棟房屋的屋麵沿進深方向前後相連接,在連接處做一水平天溝向兩邊排水的屋麵做法,其目的是擴大建築室內的空間,常見於大型宅第及寺廟大殿等建築中。在這種勾連搭屋頂中有兩種最為典型即“一殿一卷式勾連搭”和“帶抱廈式勾連搭”。

抱廈 我國古代建築術語,指在原建築之前或之後接建出來的小房子。也就是圍繞廳堂、正屋後麵的房屋。形式上,它如同摟抱著正屋、廳堂。宋代管這樣的建造形式的殿閣叫“龜頭屋”,清代的叫法是“抱廈”。

三交六椀菱花 由三根欞子交叉相接,相交點以竹或木釘固定裝飾成花心。正交法各夾角均為60度,斜交法中線偏30度相交,可組成圓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多種圖案,也可變化為龜背錦線、圓線、花瓣線組成的球紋菱花、龜背錦菱花和滿天星六椀帶艾葉菱花等,形式非常豐富,是古建築外簷裝修中的高等級形式。

金柱 建築物的屋頂梁架以立柱支撐,立於最外一層屋簷下的柱子稱簷柱,在簷柱以裏,位於內側的柱子稱“金柱”。多用於帶外廊的建築。進深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金柱和內金柱之分。金柱又是除簷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稱。

[閱讀鏈接]

傳說,貔貅是一種凶猛的瑞獸,神通廣大,有嘴無肛,隻進不出,它不僅以金銀珠寶為食,能納八方之財而不瀉,還可以鎮宅辟邪。

明清時,北京城牆的東南角樓就擺放了貔貅用以鎮樓。據說,東南角樓在興盛時期是一座藏風聚氣的財樓,是北京城的標誌。

從明朝開始,每逢新年,天子都要先去東南角樓親手摸摸鎮樓的貔貅,以祈新的一年裏,國運昌盛,國庫豐盈。之後,天子才起駕去天壇祭天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當天子離開後,百姓就開始排隊摸貔貅,以祈求財源廣進,辟邪化煞,生意興隆,平安健康。據說,心懷鬼胎的人摸了貔貅是沒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