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鼓清碑—南京鍾鼓樓(2 / 3)

傳說,朱元璋當年攻打南京集慶時,連攻數日都未成功,於是他便用牛首山宏覺寺中46000斤重的青銅鍾熔鑄成一批大炮,並許願日後打下江山定將重鑄一口同樣的銅鍾還於寺中。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後,命八大王之一的蘄國公康茂才鑄造大鍾,且對鍾的規格、花紋、重量都有嚴格規定,要求鍾的頂部鑄陽紋蓮瓣一周,提梁上飾以雲紋和波浪紋,用紫銅澆鑄,而且鍾聲要能響徹百裏。

康茂才想盡辦法,也很難如期完成,於是工期一再拖延,最終惹怒了朱元璋,限其3日內一定要鑄成,否則將有殺身之禍。

聖旨一下,康茂才左右為難,他的憂愁被3個女兒得知,她們不願見到父親和眾多工匠身首異處的悲劇,於是就借鑒春秋時期莫邪以身祭劍的做法,在限期臨近時,義無反顧地縱身躍入冶煉爐,溶入銅液,一瞬間,冶煉爐內青煙驟起,直上九霄,大鍾也因此而一舉鑄成。

3個孝女舍身救父,世人深受感動,人們建祠立像紀念她們的孝心和獻身精神,建了三姑廟,內設神鍾樓,以懷念她們的孝義和獻身精神,這口鍾被稱為“神鍾”。

為此,後人有把此鍾稱神鍾者,並於此建三姑廟,以祀之,門旁對聯道:

三妹孝義垂青史;

千斛鏗鍾聲白門。

[旁注]

天象 泛指各種天文現象,如太陽出沒、行星運動和日月變化等。我國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注意觀測和記錄天象了,而且記錄內容豐富、詳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劉伯溫 (1311年~1375年),本名劉基。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南雍誌 是明朝國子監專誌,由明代進士、南京國子祭酒吳節、黃佐負責編撰,刊印於1544年,共24卷。後曆朝增訂,黃儒炳又於1626撰《續南雍誌》,分事紀4卷、職官表2卷、雜考12卷、列傳6卷。體例仿《史記》之紀、表、誌和傳,而略有不同。

漏窗 俗稱花牆頭、花牆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種滿格的裝飾性透空窗,外觀為不封閉的空窗,窗洞內裝飾著各種漏空圖案,透過漏窗可隱約看到窗外景物。為了便於觀看窗外景色,漏窗高度多與人眼視線相平,下框離地麵一般約在1.3米左右。也有專為采光、通風和裝飾用的漏窗,離地麵較高。

雲板 也稱“鍾板”、“響板”、“鐵板”、“雲版”,俗稱“點”,是一種用鐵鑄厚板製作成的雲形擊奏體鳴樂器,上麵係繩,懸而用槌擊板發聲。多用作傳訊 ,也作為一塊兩端雲頭狀的扁形鐵片,懸於木架上,敲擊可發聲。舊時官署或貴族大家庭用為報事,集眾的信號。

陽紋 就是太陽紋,形似太陽,居於鼓麵中心,是銅鼓中最早出現和最基本的紋飾,幾乎在每個銅鼓上都有。傳說是對太陽的崇拜和信仰。也有認為是,鼓麵中心突起的太陽紋,是敲擊的主要部位,突出厚實,聲音易傳,有利於在重槌之下,防止塌陷。

康茂才 (1313年~1370年),人稱“茂才公”,為人知書達理,孝順豪爽,名聞鄉裏。因其作戰勇猛善謀,屢屢獲勝,元朝廷曾授予他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起義,追隨明太祖朱元璋,屢立戰功。1370年,他率部進攻陝西漢中時受傷,在還軍歸途中病故。朱元璋親往祭奠,追封他為“蘄國公”。

[閱讀鏈接]

在明朝洪武年間時,南京鼓樓堪稱是明朝都城的象征,而自當時流傳下來的幾首歌謠,則更好地詮釋了古都南京“暮鼓晨鍾”的傳說。

當初沒有鍾表計時,南京鼓樓每天按更擊鼓,以催促文武官員勤於政務,提醒百姓勤於勞作,因而有歌謠:“警鍾一敲震官心,不懶不貪勤為民。衙門高懸如明鏡,大公無私不講情。”、“洪武鼓樓有報時,暮鼓晨鍾聲聲至。震醒官員為民思,催得百姓莫起遲。”

明朝實行宵禁,百姓按鍾鼓聲作息,所以有歌謠說:“黃昏豎耳聽鼓聲,十三快馬朝外奔。莫等關了大城門,妻兒老小不見人。”、“鼓樓城門八丈高,樓頂鍾聲緊緊敲。家裏米缸快空了,不許老爹睡懶覺。”

清朝時期重建南京鍾鼓樓

明朝末年,南京鼓樓隻留下了城磚砌成的台基,而主樓的上下層都被摧毀,明初樓宇和器物早已無存,僅下部的台座和台坪上的石柱基礎留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