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鼓清碑—南京鍾鼓樓
南京鼓樓和鍾樓統稱南京鍾鼓樓,位於南京城中軸線的鼓樓崗上,始建於1382年。南京鼓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明清時期擊鼓報時的場所,為全城百姓晝夜報時,有時也用作迎王、接詔書等大慶,堪稱明朝首都之象征。
清朝初年時,鼓樓隻遺留下城闕,後因康熙皇帝南巡而樹碑重建鼓樓,並更名為“碑樓”,有“明鼓清碑”之稱。
南京鍾樓,又名“大鍾亭”,位於南京鼓樓的西側,精巧別致,但規模較小。南京的鍾亭與大鍾曾經被譽為“金陵四十景”之一,名“古亭晨鍾”。
明朝初期始建南京鍾鼓樓
南京是明朝的開國之都,在明初的50多年間,經濟、文化發展都很快,為全國最大的城市。
早在大明建立前的1365年,吳王朱元璋就在南京設太史監,專門觀天象。而古代的觀天象與國家政治緊密關聯,所以太史監地位非常高。明太史監首任太史令,就是朱元璋身邊著名的謀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基。
次年,開始建造南京城牆。據史書記載,明城牆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參與設計,而劉伯溫正是城建規劃的總設計師。
明朝時的南京城牆,是當時世界上最高大的城牆。南京城牆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內有13座城門,外有18座城門。又在13座城門的中心地帶建造了高大的鼓樓和鍾樓。
兩樓一高一矮,飛簷傑閣,翼如煥如,像兩顆明珠鑲嵌在占都中軸線。民間統稱南京鍾樓與鼓樓為“南京鍾鼓樓”。
南京鍾鼓樓位於南京城西北—東南走向中軸線的一處山岡上,就是後來的南京鼓樓崗。在方位上是斜的,巍偉壯觀。
我國古有“晨鍾暮鼓”之說,“鼓樓之設,必於中城,四達之衢所”,鍾聲清亮悠揚,鼓聲振聾發聵,響徹百裏。堪稱明朝都城的象征。
據《南雍誌》記載,為有效管理時間,早在1381年,朱元璋就曾親自參與製定城市布局,定下於1382年在南京城中建鼓樓,所謂“左列鼓架,右建鼓樓”。
朱元璋還下令統一漏刻製度,統一使用年、月、日、時、刻,在全國實行統一的標準時間。鼓樓和當時同建的鍾樓統稱“南京鍾鼓樓”,兩樓“有事報警,無事報時”。
南京鼓樓建於海拔40米的鼓樓崗上,鼓樓閣高30米,占地麵積9100平方米,曆來就是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鼓樓由台座與主樓構成。主樓為上下兩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鍾樓的台座為磚石砌築的拱形無梁城闕狀,東西長44.4米,南北寬22.60米,高達9米,紅牆巍峙,飛簷迎風。
在台座的東西兩端各築青石台梯40級,直達平台之上。在梯孔之上,建有歇山頂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橫向正中和偏前各開漏窗兩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風采光。
主樓即矗立與高大的平台之上。在主樓下層的平台上懸掛有一口“太平大鍾”,鍾上鐫刻有“吉祥”、“如意”字樣。一層門樓上有一塊“鼓樓覽勝”的匾額,兩側有一副對聯:
鬧市藏幽於無聲處聞鼙鼓;
高台覽勝乘有興時瞰金陵。
南北兩麵各有拱門貫穿前後,中門券高6.5米,寬6.35米;左右二門各券高5.28米,寬4.70米。兩邊拱門內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駐百人,當時禦鼓官率兵居此鎮守。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後,上有“暢觀閣”題額。
主樓上層與下層等大,分為中殿與東西兩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重簷四坡頂,龍飛鳳舞,雕梁畫棟,十分壯觀。
其樓上原為明朝迎王迎妃、接詔報時之所,設有報時和儀仗用的大鼓兩麵,小鼓24四麵,雲板一麵,點鍾一隻,牙杖4根,銅壺滴漏一架和三眼畫角24板以及其他樂器等。
但據史料記載,鼓樓定更所用之鼓共 25麵,一麵主鼓,24麵群鼓,是依據我國農事的24節令而設置。
南京鍾樓,建於1382年,位於南京鼓樓的西側,精巧別致,但規模較小,為重簷六角攢尖頂,灰筒瓦屋麵,高14.5米,以六根鐵柱支撐,上架六角交叉鐵梁,用以懸掛大鍾。
鐵柱鍾亭由“金陵機器局”製造。柱上鑄有銘文。大鍾亭與鼓樓成犄角之勢,地處市中心,一鍾一鼓,晨鍾暮鼓,適得其所。
我國古代都城都置有鍾樓、鼓樓。原來,在南京鍾樓旁有個鑄鍾廠,曾先後於1388年、1392年鑄造了兩口紫銅巨鍾懸掛於大鍾亭內。
其中一口鍾高3.65米,口徑2.3米,底邊厚0.17米,重46000斤,造型精美,古色古香,鍾頂鑄陽紋蓮瓣一周,鍾體上的字跡、花紋都十分清晰精致,上鑄銘文“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鑄”,其聲音洪亮,數裏可聞,是南京當時最大的一口銅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