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 —— 平遙古城樓
平遙古城,舊稱“平陶”,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西周,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在我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縣城,是我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有“龜城”之稱。
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平遙城牆,並全麵包磚。城牆上主要建築有城樓、角樓、甕城和護城河等。
此後,清朝也曾多次修繕,更新城樓,增設敵台,使平遙城牆更加壯觀。平遙城牆及城樓盡管曆經曆代數次戰火,仍固若金湯。
明朝在古城上始建觀敵樓
遠古時,平遙稱“陶”。相傳為帝堯的封地。西周時北方遊牧民族獫狁族興起,經常南下侵暴周王朝。為了打擊其囂張氣焰,周宣王姬靜命西周名將伊吉甫率大軍北伐獫狁。大軍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於後來的平遙城一帶,築建了規模較小的夯土城牆。以後各朝代均有擴建。
到了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於1367年又對平遙城牆進行擴建,“周圍十二裏八分四厘”。1370年,明朝在舊牆垣基礎上大規模加固和擴修,奠定了現存城牆的基本形製,是山西曆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牆。
明初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後來,平遙城市經濟繁榮和人口的增長促使城市建築向外擴展。1575年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
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令人敬畏。其中,有多數的敵樓正對著城內的某條街巷,宛如人的耳目時刻警惕著。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都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整座城牆上建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 3000個垛口,據說是孔子3000個弟子、72個賢人的象征。此番獨特的建築物表明,儒學思想貫穿了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各個領域,孔子的政教主張滲透到龐大的軍事防衛設施中,希望喚起人們的良知,使其厭惡戰爭,鼓舞仁德之師,通過正義的戰爭去爭得和平。
城樓修築於城牆的城門頂上,是“城”的標誌,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平常時,守城將士在城樓上登高瞭望,戰爭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牆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城樓古稱“譙樓”, 平遙城樓始建於明初,共有6座。後於1703年補修,城樓高16米,寬五間13米多,進深四間 10米。
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簷二層七檁歇山回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簷二層七檁歇山回廊式。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
在城樓的南門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按照相傳的“山水朝陽 ,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說法,取神龜“吉祥長壽”之意,築為“龜城”。烏龜是吉祥、長壽的象征,寓意固著金湯,長治久安。
此外,城牆上還建有角樓、點將台等建築。角台是突出城牆四角、與牆身聯為一體的墩台。每個角台上建樓櫓一座,名“角樓”,也稱“箭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
角樓的朝向與城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 。戰時,角樓內的守禦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在後來的大修中,四隅角樓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磚木結構二層樓閣。
樓的平麵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麵辟拱券門,內有磚階可通往二層,二層四麵開圓形瞭望窗,樓身為磚砌,置木樓板,樓頂歇山式,五脊六獸。
傳統的建築藝術融進了軍事堡壘之中,平遙主要角樓分別指為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和東南角的“凝秀樓”。
[旁注]
尹吉甫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尹是官名。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內史,據說是《詩經》的主要采集者,軍事家、詩人、哲學家,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
[閱讀鏈接]
點將台建於平遙城牆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的城牆頂上,為磚砌高台。
明朝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吉甫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稱“點將台”。
明清時創建甕城及護城河
明朝時,平遙城牆有6個城門,南北各一個,東西各兩個。這些門分別有各自的寓意,南門是龜首,麵向中都河,城外原有兩眼水井,喻為龜之雙眼,可謂“龜前戲水” 平遙城池既麵南而偏東,南門迎納著東南方的和薰之風,所以叫“迎熏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