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明清城牆1(3 / 3)

在城牆砌築水平上,南京明城牆達到了我國古代築城史的最高水平,牆體厚高且堅固,巍然屹立的明城牆一直守護著南京的主城區。

三是最高質量的城磚。南京城牆所用巨磚,一般長0.4米,寬0.2米,厚0.1米,實物標本則有略大或略小於該尺寸的,這是製作中的誤差。每塊磚重為10千克至20千克。磚分瓷土磚和黃土磚兩種,後者占絕大部分。

南京明城牆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磚,究竟依靠哪些區域燒製並提供?據考證,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遊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兩千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製坯和燒造。

為了確保建造南京京師城牆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衛、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裏、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製磚人的責任。

這種嚴酷的“責任製”,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城牆上的牆磚依然扣之清脆有聲。

四是城磚銘文的文化。南京明城牆,據初步估算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由於城磚來自各地,故其城磚材質的土性也呈多樣性,如有黏土、沙土、高嶺土等。

這些城磚大多數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也是南京明城牆曆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城磚銘文的書寫者,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的秀才,也許隻要沒有寫錯,就不會有殺頭之慮的緣故,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

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當磚坯出模後,隻是揀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

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體、隸體、魏體、楷體、行體各體皆備,蘊含著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種書體最具神韻,在我國書法字典上,也難找到它的歸屬,卻一筆一畫不扭不顫,那是來自民間的書法藝術。

從銘文技法上,又可分為模印、章印和刻畫三種形式。其中,銘文的雙線模印由於字體的筆畫較細,故對製磚泥土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南京明城牆的城磚銘文,為後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貴的曆史資料,有些填補了史料的不足。為我國曆史學家進一步研究南京城磚產地的分布,我國漢字在明初的簡化字與異體字,我國民間的書法、篆刻藝術,我國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變以及明初實行的責任製等,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通過對城磚銘文的研究,還能發現不少明以前燒製的城磚和一定數量明以後的為修葺城牆而燒製的清代城磚,為我們認識南京城牆的發展和變遷,提供了實物佐證。

明代南京城集我國古代城池建設之大成,其平麵布局突破我國都城方正的傳統,從軍事防禦出發,因地製宜,使城牆穿插在自然山水之間,雄偉、古樸,迤邐曲折,蜿蜒起伏,形似蛟龍,山水城林,相得益彰。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驕傲,也是普天之下城池建築史上的雄偉奇觀。

[旁注]

謀士 指設謀獻計的人。古時的謀士相當一部分“學而優”卻不能“仕”的讀書人,常以“門客”、“軍師”、“幕僚”等身份,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有時甚至以死相報。

孫權 (182年~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廟號太祖,諡號大皇帝。

苑囿 劃定一定範圍的,具有生產、遊賞等功能的皇家專屬領地。先秦時多稱“囿”,漢多稱為“苑”。“苑囿”合稱也較為常見。先秦及漢代苑囿以物質資料生產為主,兼有遊賞功能,多依托濕地等生產力較高的自然環境,其物產主要供給祭祀活動及賓客宴請,是我國園林的初始形態。

宰相 我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

陰陽家 流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齊人鄒衍是其代表人物。大體而言,鄒衍的陰陽家思想表現在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試圖進一步的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我國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

冷兵器 發展經曆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冷兵器按材質分為石、骨、青銅等兵器,按用途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3類,按作戰方式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製分為短兵器和長兵器等。

中軸線 我國古代大型建築群平麵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我國是唯一一個在建造建築物的時候講求中軸線的國家,而且成就最為突出。

三法司 明清兩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亦稱“三司會審”。明代刑部替代大理寺掌管主要的審判業務。大理寺成為慎刑機關,主要管理對冤案、錯案的駁正、平反。都察院不僅可以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

攻城器械 用來越過城牆和城堡的其他防衛者,讓攻擊部隊的優越兵力,可以在最小的傷亡情況下攻擊防衛者。除了簡單的雲梯之外,中古時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裝備,包括拋石機、投石機、攻城塔、衝撞車和大盾牌等。

夯築 “夯”是指靠人力用工具將土或其他粒狀材料一層層砸密實的建築方法。“夯築”是我國古代建造房屋基礎、牆和台基時的主要技術。

兵家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爆發戰爭,從事軍事的智謀有識之士,總結軍事方麵的經驗教訓,研究製勝的規律,這一類學者,古稱之為兵家。凡論述軍事的兵家著作,稱為兵書。

銘文 銅器研究中的術語。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後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製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

太微垣 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鬥之南。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禦史大夫等。

雉堞 由、垛牆和垛牆之間形成的垛口組成。雉堞一般為夯土所築。明代以後,普遍開始在夯土的城牆外麵包磚,此時的雉堞是磚砌而成。而石城的雉堞則是石砌而成。 雉堞是城池防禦體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不同的城池在雉堞的結構上有所差別。

營繕司 官署名。明清兩代設有營繕司,隸屬工部。掌繕治皇家宮廷、陵寢、壇廟、宮府、城垣、倉庫、廨宇、營房。司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

秀才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初在選拔人才方麵對賢者的一種美稱。最先有秀才之名的,是戰國時期的賈生。後來也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

模印 用一塊印花模子,刻出基本花紋,趁陶模胎尚未全幹時,用印模在上麵打印出一個個花紋,一般都打印成規整的四方連續圖案。在春秋中晚期和戰國時期,盛行的蟠虺、蟠螭紋,都采用此法印鑄。以後一直影響到兩漢,漢代磚刻大多也應用模印法製作。

[閱讀鏈接]

在南京城牆中有一段百餘丈長的城牆,傳說這是朱元璋的一位寵臣負責督造的。這位大臣不把造城牆的事放在心上。眼看到最後期限隻剩十來天,時間根本來不及了。

這位大臣急壞了,想出一個主意,用大毛竹把這百餘丈地方搭成一個大柵欄,築在城外一道寬闊的河邊上。

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帶著文武大臣從聚寶門一路巡查,由於河道太寬,誰都沒有發現問題。大臣劉基還誇讚道:“皇上,城外挖一道護城河,這個辦法太好了!應該命令城外都挖,與這裏連接,出入城門要過橋,豈不更加安全!”

朱元璋一時高興,賞賜了那個寵臣。可事隔不久,事情敗露,朱元璋大發雷霆,以欺君之罪殺了那寵臣等一幫人,重新補築了那段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