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明清城牆2(1 / 3)

固若金湯——明清城牆2

見證古老曆史的西安城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隋代,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長安命名為“大興城”。

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命著名建築家宇文愷開始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

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

唐王朝建立後,隋代的大興城再次改名為長安城,並仍以那裏為首都。

654年,唐高宗委派工部尚書閆玄德負責,在春秋兩季,先後修建唐城外部城牆和東、西、南三麵的9座城門及城樓。外部城牆周長36.7千米,其寬9米至12米,高5米多。

在這時,長安城全城麵積84平方千米,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全城劃分109個坊和東、西兩市。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唐城,成為當時普天之下最大的都城。

唐末,使長安城受到毀滅的,是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朱溫不僅使皇帝百官和士民百姓遷徙,還拆毀長安的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拆下的木材都由渭河和黃河順水而下,運到洛陽,使唐城淪為廢墟。

之後,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於軍事防守需要,改建長安城,放棄了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但對城牆並未擴大或改修。

以後曆經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元兩代,長安城的名稱和建製雖屢有變換,但城牆規模卻沒有改變。直到元代時期,西安城稱為奉元城,為西北邊境的一座重鎮。

1369年,明代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陝,占領奉元城。不久,明朝改奉元為西安府,意為“西方長治久安”,這就是西安得名的開始。

從此,西安城也開始了在明時期的統治,拉開了明王朝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點未確定以前,朝臣也多次建議利用關中形勢建都西安。朱元璋特別派皇子巡視西安察看建都之事。後來,朱元璋又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

當時,明代的築城風氣非常盛行,現在保存下來的許多大中小城市的城牆大多是那時建造的,在民間尚流傳著“漢塚唐塔豬(朱)打圈”的俗語。

由於西安在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

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西安城牆。從1370年至1378年,曆經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

修好的西安城牆,高大堅固,西南兩麵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東北兩麵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13。

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米,南牆長3441米,北牆長3241米,周長13千米多,牆高12米,頂寬12米至14米,底寬15米至18米。城牆四角各有角牆一座,城牆外有城壕。

城門有4座,東麵長樂門,西麵安定門,南麵永寧門,北麵安遠門。每門城樓三重,閘樓、箭樓、正樓。正樓高32米,長40米,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三層重簷,底層有回廊環繞,古色古香,巍峨壯觀。

最初的西安城牆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0.8米和0.45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和而成。幹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整個西安城以城牆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城門、閘樓、箭樓、正樓、馬麵、敵樓、垛牆、角樓和馬道等一係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的防禦體係,為古城的防護穿上了層層甲衣。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消滅敵人。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是通往西安城的第一道重要關口。

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係在閘樓上,用滑輪控製升降。

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係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鎮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

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要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