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明清城牆2(2 / 3)

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

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0.2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重達3.2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0.2米,厚0.2米的鐵條用來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

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西安城牆現在的西安城牆共有城門18個,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還有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曆,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古城的沉浮盛衰。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正樓。

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或“譙樓”。象征門闕,兼用作打更。閘樓三麵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

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麵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

箭樓在正中,正麵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

正樓在最裏,正樓上麵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麵高約32米,長43米,三重飛簷,四角高翹,回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

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墩台,俗稱“馬麵”。

西安城牆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麵98座。之所以稱為馬麵,據說是明代將城牆修築的這種結構,形象地認為是由98匹馬組成的軍陣,98座墩台猶如昂首挺立的駿馬,所以將馬頭的位置叫做馬麵。

馬麵上麵的建築就是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兩個馬麵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麵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於從側麵射殺攻城的敵人。

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西安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瞭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

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這四個角樓中,唯獨西南角的角樓是圓形的,其他三個角都是直角,這就又成了西安城牆的一大特色。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種說法是,西南城角處於地震帶上,隻要角台被人修成方形的,就會出現問題,最後沒辦法隻能保留圓形。

另一種說法是,朱元璋自從接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掃滅群雄統一全國之後,深感“非深溝高壘,內儲外備不能為安”。於是令謀臣劉基和姚廣孝主持設計城池的圖樣,以頒示天下如圖修造。

劉基和姚廣孝兩人領命後,反複商討,多次修改,最後按照傳統形式畫成矩形圖案,不料朱元璋看罷覺得不妥,便說:“自古築城雖有一定規矩,但根據我的經驗,凡事切莫墨守成規。《禮記》雲:‘規矩試設,不可欺以方圓’。我看還是改動一下為好。”

說罷,便提起筆,將矩形圖案一角抹去。於是,由皇帝禦筆改動的城池圖式詔示天下,據說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此式。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初規劃西安城牆時,4個角均呈直角,但後來處理牆基時,於西南角意外地發現了古唐城遺址,遺址呈半圓形,為了省時省工,於是便利用了原地基。

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以小雁塔等唐代建築物為坐標,結合唐長安城坊大小,街道寬窄,推算出西安城與唐長安城的位置毫無關係。

還有一種說法,我國傳統建築受八卦和風水要求的影響,建築物之間不能過於對稱。如衙門、廟宇和居民住宅,前門不得與後門對稱,前後門垂直中軸線必須錯開一定的距離。正是這種“不對稱性”對建築物的要求,決定了西安城牆的四個角必須有一個不是直角。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台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

在戰爭期間,這裏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牆守衛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後,鐵門便緊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