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西安城牆的排水係統也是非常科學的,原城牆頂部外沿高而中間低,由兩邊外側向中線傾斜6度,每隔40米至60米,在內側開一排水口,水口下接一個附貼在內城牆上的豎排水槽,槽底吐水口下設滴水池。
即使是下暴雨,雨水也能彙集於城頭中線,並從水口沿水槽迅速排下。同時,城頭地麵向中線傾斜也具有安全感。
明代西安城牆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係,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曆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遊客,也為我國曆史專家們研究明代的曆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曆代屢有修葺。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又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
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也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他指揮建設者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麵。城牆內每隔40米至60米,則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麵雨水,這些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
西安城牆自明代重建以來,由於經曆了朝代更迭及戰火的蹂躪,從清代起,城牆四周陸續辟券門、豁口多處。為了保護這座城牆,之後又完善了城牆上的排水係統,逐步恢複了敵樓和垛口。
引黑河水經曲江池和興東湖入護城河,像一條銀鏈圍繞著城牆。護城河兩岸植樹後形成環城林帶。花草遍布城牆之下,不僅為古城增添了無限風光,也讓古城牆重新煥發了生機。
西安城牆蘊含著哲學、建築、規劃、風水、地理、軍事等方麵豐富的知識。包含著過去歲月的信息留存,是古老曆史的活的見證。
[旁注]
絲綢之路 是指起始於古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並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也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我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而被命名為絲綢之路。
工部 為我國古代官署名。周代屬冬官事,秦漢屬少府。曹魏自少府分置水部曹,隸尚書台,掌水利工程,兼領航運之政。晉置屯田曹、起部曹,掌農墾和水利事業。隋朝將前述諸曹合並置為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沿用北周工部的名稱,列為尚書省六部之一。
節度使 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製,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都指揮使 古代官名。官末有行在都指揮處置使,為臨時差使。元置各軍都指揮使與兵馬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等官。明置衛所於各地,以都指揮使司為常設統率機構,簡稱都司,長官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屬朝廷五軍都督府。
歇山頂 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稱歇山頂,是我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鐵蒺藜 我國古代一種軍用的鐵質尖刺的撒布障礙物,也稱蒺藜。它有 4根伸出的鐵刺,長數寸,凡著地約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在古代戰爭中,將鐵蒺藜撒布在地,用以遲滯敵軍行動。有的鐵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繩串聯,以便敷設和收取,我國在戰國時期已使用鐵蒺藜。
弩 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下懸刀,牙就縮下,牙鉤住的弓弦就彈出,箭矢疾射而出。
《禮記》 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八卦 起源於人文始祖伏羲,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係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
巡撫 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負責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
[閱讀鏈接]
關於西安城牆西南角的角樓是圓形的,其他4個角都是直角的原因,在當地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明代城牆修建之前,西安有位王姓老太太,滿頭白發,卻一直都遭受兒子和兒媳的折磨,最終餓死在街頭。
當地的父母官得知此事之後,就下令在西安城牆西南角台附近,將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問斬,以儆效尤。大家認為兩人無德不孝,方形代表著堂堂正正做人,所以在修建的時候並沒有將此角樓改變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