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明清城牆3(1 / 3)

固若金湯——明清城牆3

有第一城池美譽的襄陽城牆

襄陽古城牆位於漢江南岸,襄陽的中心。這裏三麵環水,一麵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

城西3.5千米處,萬山北臨漢水,南與順安山相接,組成襄陽西部屏障。城南3.5千米處,則有峴山設險,組成南部屏障。城北則俯控漢水,與樊城夾江相望,互相聯絡聲援。

襄陽依山傍水,互相聯絡,構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體係。在襄陽城池的外圍,還有牛角堡和古城堡等眾多的外圍據點,有力的拱衛著襄陽城池,成為襄陽防禦體係的第一道防線。

據史料記載,襄陽城牆始建於漢代,那時的城牆為夯土所砌,宋代開始使用城磚。南宋時期,襄陽地區硝煙四起,為了增強城牆的防禦功能,又修建了甕城、敵台、弩台等。

襄陽城牆在宋至元代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城池建設史上影響有一定影響。襄陽城牆自南宋時改為磚城,其東、南、西三麵的護城河非常寬闊。漢水自東、北、西繞道南流,南部則是險峻的峴山山係。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王問鼎中原之後,襄陽就成了楚國重要的軍事關口北津戍。三國時期,荊州牧劉表將首府從江陵遷至襄陽。襄陽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在襄陽發生的戰爭不下200次,很多戰爭的進程因為城牆而改變。

378年,前秦王苻堅為滅東晉獨霸中原,命長子苻丕率領十幾萬大軍,分四路圍攻襄陽。襄陽守將朱序認為,襄陽城三麵環水,一麵依山,易守難攻,並且前秦的軍隊全是北方人,不善水戰,不可能從漢水北岸的樊城渡江攻取襄陽,並不在意。

朱序的母親韓夫人,早年跟隨丈夫朱燾南征北戰,行軍布陣,樣樣精通。一天,韓夫人登城巡視,檢查防禦工事。她感到,敵人在東南麵久攻不下,肯定會改變戰術,避實就虛,從西北麵進攻,而西北角一帶防禦薄弱,很容易被前秦軍攻破。由於城中兵馬不足,韓夫人便帶領家婢和城中婦女修築了高2丈、長20丈的內城。

果不其然,苻丕率兵直撲襄陽城西北角,韓夫人新建的內城成為東晉軍堅守的屏障,最終保住了襄陽城。韓夫人巾幗不讓須眉,築城守護襄陽一方平安,後人為了紀念韓夫人,就將新修的這段城牆尊稱為夫人城,並建亭、立碑和塑像。

襄陽北據漢沔,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南宋抗金名將嶽飛視襄陽為“恢複中原之根本”。清代著名學者顧祖禹在其《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對襄陽、武昌、荊州三個重鎮在湖廣形勢中的不同地位曾作過一番分析比較,結論為:

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三郡相較,襄陽殆非武昌、荊州之比也。

宋孝宗時,襄陽增修城池:

樓櫓、雉堞委皆壯觀,止其中炮台、慢道稀少,緩急敵人並力攻城,緣道遠,援兵難以策應。後又增築炮台四座,慢道十一條。

便於城內軍隊迅速 登城支援作戰。從北宋的弩台發展到南宋的炮台,從一個側麵也反映了宋代城守戰爭中的 火器發展與應用。

保存下來的城牆基本上是在明代建造的,外砌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南、北城牆分別長2.2千米、1.6千米、1.4千米、2.4千米,城牆均高8.5米,寬5至15米。

共有6座城門,東門為“陽春”,南門為“文昌”,西門為“西成”,大北門為“拱宸”,小北門為“臨漢”,東長門為“震華”,城門由明萬曆年間的知縣萬振孫題額。

除了6座城門之外,另有4座角樓,名為王粲樓、獅子樓、魁星落,其中三座角樓皆已頹圮,隻在後來重建了王粲樓。

在襄陽城中心處有鼓樓,又稱昭明台,於南街設有譙樓,城內建築相互呼應,構成一個完備的古代城池功能整體。

1625年,知縣董上治再題額:東門為“保厘東郊”,南門為“化行南國”,西門為“西土好音’,北門為“北門鎖鑰”。整體上依然保留著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係。

1628年,都禦史趙兆麟和檄副史蘇宗貴重修西門城樓,知府冀如錫重建南門城樓,同知徐騰茂、張仲重修大北門、小北門城樓,知縣董上治重建東門城樓。

雍正年間,副史趙宏恩重建仲宣樓於城東南角。到了光緒時期,因久經風雨,城垣多處坍塌,知縣吳耀鬥領修。

總體而言,襄陽古城牆具有三大特點,都和水有關。

一是北麵有3座城門連著漢江,直接作為碼頭使用。正是因為有著便利的水運交通,襄陽成為明清時期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二是有普天之下最寬的護城河。我國從北至南,到了襄陽,地表水驟然豐沛。而隻善陸戰不善水戰的北方民族,在曆次南侵過程中,兵臨軍事重鎮的襄陽城下,往往會望水興歎。

聰明的襄陽人逐步認識到水的城防功能,護城河在戰爭間隙一次又一次被拓寬和掘深。城高池深,成就了“鐵打的襄陽”。

為了調節護城河的水位,開渠引檀溪水注入護城河,並且在渠首設閘門,由於此閘在放水時有呼呼的響聲,百姓稱此閘為“響水閘”,南堤上響水洞村就是以此而得名的。

同時,過去的人們在城的東北建泄水閘一座,護城河水大或下暴雨時,開閘放水泄入襄江。通過這兩個閘的啟閉,控製護城河的水位,使它相對穩定,城東北“閘口”的稱呼,就是因此而得名。

三是襄陽城牆的東、南、西三麵城門外還建有子城。子城四周環水,並且與護城河水連成一體。子城與主城門之間靠吊橋通行,扼住了進城的咽喉要道。

後代史學家對襄陽的軍事戰略地位有這樣的總結:

襄陽為楚北大郡……代為重鎮,故典午之東遷,趙宋之南渡,忠義之士,力爭上遊,必以襄陽為扼要;晉之平吳,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陽,為建瓴之勢。

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和“華夏第一城池”的美譽。

[旁注]

問鼎中原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問為詢問,鼎是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在上古時期鼎代表統治者的生殺大權。中原即為黃河中下遊一帶,指疆域或領土。問鼎中原被用來比喻企圖奪取天下,和奪得了天下。

苻堅 (338年~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氐族,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係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苻堅終年48歲,諡號宣昭,廟號世祖。

知縣 古代官名。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如當地駐有戍兵,並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護城河 也稱為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的,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壕溝,然後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為城牆的屏障,具有防禦作用,一方麵維護城內安全,另一方麵阻止攻城者或動物的進入,這是古人在防禦手段上對水的妙用。

[閱讀鏈接]

在襄陽城東南角的城牆之上的仲宣樓是為了紀念東漢末年的著名‘建安七子’之一、才華橫溢的詩人王粲而建造的。據說就是在這裏,王粲寫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樓賦》。他因懷才不遇,鬱鬱不得誌,這反而使他的文學才華得到了極好的發揮。

仲宣樓為雙層重簷歇山頂,分城牆、城台和主體樓幾部分。樓高17米,總麵積650平方米。懸掛沈鵬等名家題寫的“仲宣樓”等8幅匾聯,樓內還有壁畫石刻“建安七子圖”。

攻而不破的鐵打荊州城牆

荊州,是上古大禹治水時“割地布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的九州之一,荊州是以當時境內荊山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荊州是楚國都城“郢”所在地,曆經20個楚王,達411年之久。

公元前278 年,秦將白起拔郢,置南郡於荊州,同時建江陵縣,出現了最初的城郭,公元前206年,項羽建臨江國,都荊州,漢初複置南郡。

公元前106年,將全國分為十三州,設刺史部,荊州刺史部為十三州之一。刺史部始為中央監察機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還監。

公元前1年,漢武帝下令將刺史改為州牧,地方政權遂演變為州、郡,縣三級製,刺史改變其監察職權,而為地方大吏。

荊州地處荊江北岸,上鎮巴蜀之險,下據江湖之會,扼守長江天塹,是連接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經過蜀將關羽、東吳守將朱然和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梁元帝等幾次修葺擴建,使荊州古城堅實壯闊,但所有這些城牆都是土城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