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曆史上大規模營建荊州磚城牆的記載,始見於《五代史》。五代十國時期的荊南節度使高季興,於912年出動軍隊驅使十幾萬人築磚城牆。
到了宋代,南宋荊州安撫史趙雄,因靖康之役,城牆大毀,於是在1187年,大興土木,在11個月的時間內,重修起周長10.5千米的磚城牆,還在城牆上建造戰樓1000餘間。
根據資料可知,宋代磚牆寬0.6米至0.8米,牆麵雖破壞嚴重,但牆體基本成形。所用砌磚仍為形體窄短的小磚,不見形體長寬的城牆磚。
在宋代磚牆內側的宋代土牆,寬7.5米,高3米,斜壓在五代城牆之上。1275年,元軍攻占荊州城。次年詔令毀壞襄漢荊湖諸城,荊州城牆雖然沒有被夷為平地,但是確實遭到了異常嚴重的破壞。
1364年,湖廣平章楊景依舊基修築元代被破壞的荊州城牆,城牆周長近10千米,高8米,設6門,城濠寬5米,深3米。
明代洪武至萬曆年間,是荊州磚城牆維修建設的高潮時期。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未久西進,下令拆城。這次拆城使得城牆的局部遭到了破壞。
到了明代,在宋代舊基之上修築了磚牆,對土垣部分也隻是局部加高。明代磚牆用“打釘”的方法與宋代磚牆相銜接。明代土城牆疊壓在宋代土垣之上,寬9.5米,高4.5米。
康熙年間,於城中設間牆,東部駐滿洲八旗兵,稱滿城。西部為官衙民舍,稱漢城。清代時期,荊州城屢遭水患,修葺之工頻繁,僅雍正、乾隆兩代,就修建過4次,耗銀近23萬兩。
1727年至1788年,均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1788年的6月20日,萬城堤決,水從西門入,城牆多處潰圮。
清代自1789年到1792年,乾隆發帑銀20萬兩,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依舊基對城牆進行補修。當時,城西南隅水津門、小北門因地勢低窪,退入數十米,城東南角退入十餘米,從而使荊州城的規模最後定形。
荊州城牆經過這次大修,保存了6座城門。荊州古城牆的6座城門都有與當地的地理、曆史和習俗聯係的名稱。
東門名寅賓門,南為南紀門,西門稱安瀾門,北門名拱極門,小北門位於東北,名遠安門,小東門位於東南,名公安門,即水門。水門以往沒有陸路與外界相通,進出全憑舟楫。
其餘城門外均增築曲城,各曲城並不雷同,皆因地就勢,形似半環狀將主城門圍定,曲城前再開一門,與主城門一起形成二重城門。
曲城的建造與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內外均為城磚壘砌,兩側都築有城垛。城門洞和城門框均用條石和城磚砌成圓頂。二重城門各設一合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既能抵禦強敵,又可以防範水患的發生。
這樣便形成了雙重城門,四重門防。雙重城門之間稱甕城。甕城的巧妙設計體現了我國古代積極防禦的傑出軍事思想。縱觀千古城池攻防,城門實為最薄弱環節,無論外敵強攻或巧設詐術,還是內奸反叛,都是通過城門而得手的。
而甕城的建造則將薄弱環節變為易守難攻之地。戰時兵馬出城,必須經雙重驗關,可澄清疑竇。如來援軍,可不分真偽,先放進甕城驗證。甕城最奧妙之處是可以實施積極防禦,敞開甕城,誘敵深入,四麵圍攻,一舉殲之。
拱極門古稱柳門,明代時期稱為拱辰門,俗謂大北門,位於江陵城西北。曲城門洞高5.8米,寬4.6米,深10米。主城門洞高7米,寬4.8米,深15米。內外門相距32米,甕城略呈半圓形。
此門古為北上中原的通衢,為宦者遷官易職,為士者赴京尋官,皆出此門,時車蓋冠冕,各以詩賦為贈,折柳話別,故又謂柳門。
蘇軾在《荊州十首》曾寫道:
柳門京國道,驅馬及春陽。
野火燒枯草,東風動綠芒。
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
楚鏡橫天下,懷王信弱王。
城門曆經百年依舊保存完好,內券門上方有乾隆荊州府知府張方理所立石匾,橫書“拱極門”3字。
安瀾門俗稱西門,明代稱為龍山門,時人常出此門登謁,因地勢低窪,常遭水患。
1788年,長江堤決,水由此門及水津門衝入城,致萬餘人喪生,龍山們也因此而潰圮。後來幾經發帑重建,城牆內縮30餘米,城門地基抬高,保存完好。
主城門洞高6.6米,寬4.8米,深15.5米。內外門相距42米,甕城略呈長方形,內券門上有橫書“安瀾門”3字石匾,是乾隆皇帝親筆書寫的。
南紀門俗稱南門,南門南臨大江,古時的王公貴族和商賈士民都出此門上巴蜀,下漢口。門外三裏許禦路口,即為古代藩王登岸係舟的碼頭。
門洞高5.5米,寬4.6米,深10.2米。內城門洞高6.7米,寬4.6米,深24.8米。內外門相距28米。甕城呈長方形,內券門上方有“南紀門”3字石匾,字跡斑駁。
南紀門的城門建築非常奇特,甕城左右各設一側門,其門洞高4.7米,寬3.6米,深4.5米,設立了這個側門,便於襲擊登城之敵。
寅賓門俗謂大東門。寅賓門是迎接朝廷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
小東門位於古城東南角,因其麵朝公安,亦稱公安門,當初劉備迎娶孫夫人於此。此門隻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門,相傳東吳呂蒙破荊州、殺關羽即從此門水路潛入。
乾隆時期,萬城堤決潰城之前,在城西南隅還有一門,名曰水津門,萬城堤決之時,大水正是從水津門和西門湧入,導致城崩。
後來,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荊州城的軍事功能逐漸喪失。
荊州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曆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曆代名人的勝蹤,好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
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由於其時間的古老,年代的久遠,就顯得比其他城牆更具特色,也更有價值。
荊州城牆在建築藝術上,獨具風格,其城牆上有1567個城垛,26個炮台和及藏兵洞。藏兵洞洞壁厚實,中有甬道,箭孔可以啟閉,是為襲擊攻城之敵而設。除此之外,防禦古城的磚頭文化也是它的又一特點。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甕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最具作戰防禦的功能。
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4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納100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兩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麵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
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是防守反擊的重要軍事據點。萬一城池被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據此反擊,各自為戰,以求反轉戰局,這就是所謂的負隅頑抗,這種“頑抗”能夠達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
在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的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古城有著悠久的曆史,有磚城牆的曆史有1000多年。凡來過荊州古城牆的人們,看到那拔地而起的巍峨城牆,盤旋於湖光水色之上,猶如遊龍騰飛雲中,欣賞古城雄偉壯麗,無不為之讚美。
古城牆上有銘文的磚又叫文字磚。在通往東門賓陽樓和大北門的朝宗樓的馬道上,留心者就會發現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曆代修建荊州城牆的漫長曆史經過,反映了荊州所管轄的行政區域變遷狀況,說明了荊州經濟發展、文化進步的輝煌曆史。
有史記載,荊州最初的磚城牆始於五代十國,即高季興在荊州稱王建立荊南國時,動員十幾萬軍民,在國都附近,四處發掘墓磚來修築京城,此時便開始有磚城。他是借用漢墓磚築城,磚上有典型的漢代文飾,但沒有銘文,有墓磚遺物的存在。
在南宋時,開始燒製“專用城磚”,磚上隻有簡單的責任銘文,但沒有年號記載。
荊州磚城牆經曆了數百年風雨變幻,城牆上有年號的文字磚最早的是1369年,已經有近700年的曆史了,在此之前的磚隻有時代特征,尚未發現年號文字磚。
荊州城磚並非僅出自江漢平原的原府和州縣,從發現的文字磚來看,除漢水流域和長江中遊地區20多個州縣外,分別有來自很遠的西北方向的鄂、豫、陝三省區交界的襄陽府管轄的均州、鄖縣、房縣、穀城、棗陽、南漳等州縣。
還有的來自西南方向的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靖州,來自南方桂陽的有湘北的常德府,湘西的辰州府,湘南的永州府,湘中的衡州府以及湘東的長沙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