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從距荊州數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的地方,在水陸交通都極不便利的條件下,將各地的城磚運到荊州築城牆,非常不容易。
從荊州城文字磚的來源看,共有8府40餘縣。證明當時荊州管轄區域之大,領土之廣,沒有高度的責任,統一的規格,嚴密的紀律,要把各地的城磚運到荊州是難以實現的。
古代築城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據江陵《縣誌》記載:
蓋先治其城郭,乃諸侯、郡守之常政。
所以曆代建築維修城牆,都留下或簡或詳的責任狀,層層把住建城關。從此可以看到古代就有的“鐵打的荊州”之稱並非虛言。
從城磚上的文字記載的內容看,銘文是十分嚴格和講究的。對製磚的地方、製磚時間都有明確記載,對監造人、製磚人、燒窯人、製磚費用隨者的姓名和地方具體負責操作辦理事務的官員也有詳細銘文。
在銘文的官員中有知府、知州、知縣、正堂、加道銜知府等等級行政長官的名字,有同知、通判、吏目、縣丞等長官助理的名字,也有典吏和一般司吏。
此外,磚上的銘文對具體實施操作的人員也有記載。例如政權委人、監造人、裏長、甲長、窯匠、糧戶或人戶以及製磚胚人的名字都作了嚴格銘文。
如有一塊磚上這麼刻著:
襄陽府均州鄖縣提調官縣丞康泰,監造的當人鄧俊,作匠王成、賈原中,人戶徐興。
洪武十六年某月某日造。
此磚完整無缺,有將近700年的曆史了。
再如,有一磚上刻著:
荊州府委官百戶張恩,督管荊州窯戶喬應時造。
萬曆十年六月初一記。
從這些磚上的銘文記載,可以說明,在當時修築荊州城牆時是實行了“全民動員、上下動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的做法。
在洪武年間築城工程規模大,要求工藝技術高,管理嚴格,責任銘文詳細,采用的“刻模磚”,保證城牆質量。到萬曆年間就出“印模磚”的方式,方便維修的特點。
可想當年在荊州管轄的各府、州、縣動員千軍萬馬,從四麵八方運來城磚修築“京城”,那種忙碌場麵情景,是多麼壯觀。
荊州城牆上銘文字磚,種類各樣,多數為文字豎排在磚的一側或兩側,也有少數橫排著。有的磚上文字達數十個,也有僅一字的磚,如“魚”、“龍”、“衣”等,一般是代表工號或工匠字號,但沒有年號。
在文字刻法上,有陰刻,也有陽刻,還有陰陽兼刻,但多數磚上文字為陽刻。在字體書法上,有行書,也有楷書,有繁體字,也有簡化字。
總之,荊州城上的字磚遍布整個城牆,銘文的字磚,反映荊州在曆史上不但經濟很發達,文化也很進步,記載了荊州城修建的曆史經過,其銘文磚就是“活”的城牆檔案。
每塊有銘文的字磚,都是曆代建築荊州古城最好的實物見證,也是一件件極其珍貴的曆史文物。
荊州城牆最初的出現是因為軍事防衛上的需要,即一種保境安民的功能。築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高聳的城牆不但是古代城市的一個顯著標誌,也是實現其防禦功能的主要載體。
荊州古城牆是荊州城市變遷與發展的曆史見證,它的存在不僅具有巨大曆史文化價值,也展現了卓越的古代建築藝術價值,是我國彌足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從曆史文化價值方麵來說,荊州古城牆的六座城門上原來都建有城門樓,最為出名的是曲江樓和景龍樓。各個時代的文人墨客,常登樓懷古,觀賞長江風光,在此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料,營造出了獨特的文化環境,體現了曆史文化的連續性。
隨著曆史的發展,城牆已經失去了當時的防禦作用,但是,它傳遞了一代代人的生活價值觀、文化態度和曆史意識。通過記憶與認同,使人們形象地認知逝去的曆史。
古城牆上大量的野生植物中,有150多種的名稱曾出現在《詩經》、《楚辭》、《左傳》和《山海經》等曆史文獻中。這些保存下來的荊楚植物,為楚文化的研究積蓄了豐富的資源,並提供了可靠的實證。
從建築藝術價值方麵來說,荊州城牆由土城牆向磚城牆演變的過程,反映了各個時期城牆建造技術的發展狀況和建築材料的運用情況,也反映了荊州古城城市規劃形式的演變,對於研究我國封建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有重要的價值。
[旁注]
刺史 古代職名,漢初,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漢武帝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麵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平章 古代官名。“平章”原意為商量處理。唐代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因官高權重,不常設置,選任其他官員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簡稱“同平章事”,同參國事。
大學士 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宋初,沿唐製,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
折柳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寓含“懷遠”之意。
藩王 介於地方長官與獨立君主之間的統治者。他們可能是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布獨立的地方長官,或者由某強國冊立統治某地區的半獨立君主。藩王一般都有獨特的名銜,這些名銜並非一般的地方長官職銜,而是比地方長官職銜較為尊貴的封號。
大禹 (公元前2081年~公元前1978年)),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後世尊稱為大禹,也稱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大禹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我國國土為九州。
高季興 (858年~929年),五代時期南平國開國君主。因南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高季興得以長期割據一方。
年號 我國古代獨創的產物,除了是用於紀年以外,另外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年號發起於我國古代新皇登基,為了區別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起一個新的年號。年號雖早已成為曆史,但年號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是我國曆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通判 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簡稱。宋初,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製,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郡政,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
行書 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楚辭 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楚辭》是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並且是我國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山海經》 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對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閱讀鏈接]
傳說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
關公忠於其兄不讓荊州,於是想了一個計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
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
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曆。又傳說張飛也挑擔土來幫二哥築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人們就把這兩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張飛一擔土”。
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範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築了一座新城,都是有曆史記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