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明清城牆4
建方形衛城的興城古城城牆
興城古城背倚遼西丘陵,南臨渤海,雄踞遼西走廊中部的咽喉之地,是遼東地區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這裏有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4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方形衛城。
早在遼代,就在這裏設置了興城縣,後來,1428年明朝政府在此設衛建城,賜名“寧遠”,清代稱寧遠州城,後來又重新啟用興城之名,並一直沿用。
在明朝時,為了鞏固對東北地區的統治,防禦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的侵擾,朝廷下令在山海關外“隻設衛所,不設州縣”,先後設立了25個衛,實行軍政合一式管理,寧遠衛就是其中之一。
1428年,鎮守遼東總兵官巫凱、都禦史包懷德及鎮守遼東太監王彥聯名奏請朝廷修築寧遠城,兩年後工程竣工,當時稱寧遠衛城。
寧遠衛駐軍5600多人,守城士兵戰時出征,平時屯田勞作,家屬也隨軍士從全國各地前來定居,後代逐漸繁衍。衛的長官稱衛指揮使,即是一衛的軍事長官,又負責審理所轄地區的民事案件,一般為三品官。這種特殊的軍政體製給寧遠城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古城略呈正方形,城牆為磚石結構,外壁包砌大青磚,內壁用不規則石塊壘築,周長3274米,高8.8米,底寬6.5米,頂寬5米,總麵積66餘萬平方米。
牆頂外沿築垛口,內修女兒牆。城牆四麵正中各有城門一座,各城門上修築高聳的箭樓,各門內側沿城牆修建有蹬道。城門上部建有城樓,重簷高聳,氣勢雄偉壯觀。
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鍾鼓樓,它淩空飛架,氣勢巍峨。鼓樓為古代戰爭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更用。樓高17.2米,分為3層。
城牆東南角有一座魁星樓。樓兩層,八麵八角,建築精良,內有魁星像一尊,頭部像鬼,青臉紅發,一腳向後翹起,一手捧鬥,一手執筆,猶如用筆點中應試人的姓名,就是古書中說的“魁星點狀元”。
古城內南、北、東、西4條大街十字相交。南街是古跡保存最多的街,南街中段聳立著祖氏石坊。
興城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626年和1627年,明代守將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兵力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史稱“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之後,時任兵部主事的袁崇煥又主持修複並重建了寧遠城。
清代入關之後撤衛建州,寧遠衛城改稱寧遠州城,寧遠州管轄山海關以東至錦州以西的廣闊區域。
後來,又因寧遠與湖南、山西和雲南等省的寧遠州重名,經當時的內務部批準,恢複使用遼代的興城縣縣名,寧遠城也就隨之稱為興城。興城城牆就是興城古城的主體建築。
興城城牆整體為正方形,城牆基礎用條石,外牆用青磚砌成,內牆用不規則塊石壘砌,中間用夯土所築。
城牆頂端外沿築有垛口,守城官兵可以以此護身、瞭望和射箭。內沿築有女兒牆,高度低於垛口,起著加固城牆的作用。
用於人們行走的磚麵稱為“海墁”,海墁為青磚鋪就,中凸外低,便於排水和減輕城牆夯土的承重壓力。
城牆四麵的正中各設城門,東為春和門,南為延輝門,西為永寧門,北為威遠門。城門上修築了箭樓,俗稱城門樓和城樓,為兩層樓閣建築,重簷高聳、氣勢巍峨。
城門旁邊分別有坡形馬道,供人員的上下城牆,城門外均有半圓形甕城,與城牆連為一體。
興城城牆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一座,其他三個拐角處都設有角台,明清征戰時期,在角台上架設火炮,平時角台上也有士兵駐紮,以加強對城牆的防禦。
距離魁星樓不遠處的城牆底端,有水門洞一個,是明代的排水設施。古城內的4條大街,是古城的主幹道,他們因4座城門而得名,分別稱為春和街、延輝街、永寧街和威遠街,城中百姓根據方位分別稱為東街、南街、西街和北街。
街道兩旁分布著許多老字號店鋪,其中以南街最為集中,因此有“明代一條街”的美譽。
4條大街呈十字形規則分布,因此又統稱為十字大街,十字大街的交叉點坐落著一座鍾鼓樓。鍾鼓樓與城牆的4座城門箭樓遙相呼應,為二層樓閣建築,登臨樓頂,城牆和古城內的景觀盡收眼底。鍾鼓樓是古代城市的報時中心,時稱晨鍾暮鼓。
在明與後金軍隊征戰期間,鎮守寧遠城的明軍主帥袁崇煥就坐鎮在鍾鼓樓上指揮作戰。
興城城牆的建築麵積雖然不大,但其獨特的設計和構造,成為明代抵禦北方放牧民族的一道堅強屏障,為邊防保衛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興城城牆還具有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厚重的人文曆史文化景觀,具有重大的曆史價值。
當時,明代在修建興城城牆的時候,考慮到軍事防禦的需要,就設置了角台等軍事設施,其中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半圓形的甕城和便於人馬通行的坡形馬道。
甕城建築於4座城門的外側,呈半圓形,與城牆同時興建。甕城突出城門之外,既體現出一種建築美學,又可以保護城門在戰鬥中不被敵人輕易接近與破壞。
在實戰中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在城牆上的守軍仍能以極快的速度組織調度,居高臨下從四麵向城下發動還擊,而敵軍一旦身陷半圓形的甕城之內,人馬很難脫身,成語“甕中捉鱉”可以說是對甕城功能最生動地描述。
興城城牆4座城樓的造型體現出明代北方的建築風格,它的磚木結構是我國傳統的建築特點。城樓建在拱形的城門洞之上,與鍾鼓樓一樣是一座二層樓閣建築,麵闊8.9米,進深4.5米,內有樓梯登樓,建築形式為重簷歇山頂,城樓頂端為青色筒瓦和板瓦覆蓋,正脊兩端有吻獸裝飾,戧脊上的垂獸和簷角前部裝飾的跑獸神態栩栩如生。
按照明代的城牆規製,不同級別的城樓上裝飾的跑獸數目是不一樣的,寧遠衛城城樓簷角裝飾的跑獸有天馬、海馬和獅子三種,其中,天馬、海馬是吉祥的化身,獅子則代表勇猛和威嚴,它們的寓意與這座軍事防禦型城牆的特色可謂不謀而合。
興城城牆的內壁也很有特色。為了使城牆堅固,具有強大的支撐力,避免內心的夯土鬆動,城牆在建築之初就用不規則城石砌築內壁,然後將壁麵鑿平,所以稱為“毛石牆”。由於石料大多是就地取材,遠望去顏色近似虎皮,所以又被稱之為“虎皮毛石牆”。
興城城牆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典範。從建築上講,興城城牆的選址得體,恰好處在山水圍河的平原地帶,十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
背山可以抵擋冬天北來的寒流,抱陽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保障生活及灌溉供水,還可以防止風沙侵襲,對城內居民十分有利。
我國古代的傳統哲學思想在興城城牆的規劃和建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興城城牆建成正方形,是取傳統宇宙觀的“天圓地方”,予以大地沉穩和永無銷毀之意。興城城牆的周長及城門數、街路數均為偶數,體現了古代哲學中數的思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