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衛所 明朝軍隊編製實行“衛所製”。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千戶所下設百戶所。各府縣衛所歸各指揮使司都指揮使管轄,各都指揮使又歸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
努爾哈赤 (1559年~1626年),愛新覺羅氏。1559年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金政權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其子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後,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兵部 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武部,兵部尚書又稱夏卿。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最重,凡武衛官軍選授簡練,均為其掌。清代兵部隻管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不涉兵權。
魁星 “奎星”是我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同時,魁星還是我國古代的傳說神話人物,主宰文運,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國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樓,香火鼎盛。
袁崇煥 (1584年~1630年),字元素,一說字自如,是明末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抗清名將。先後取得了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廣渠門之戰等勝利。
筒瓦 用於大型廟宇,宮殿,的窄瓦片,製作時為筒裝,成坯為半,經燒製成瓦,一般以黏土為材料。筒瓦為陽瓦,覆蓋屋頂時,舌端朝上,相互疊扣。它與板瓦、瓦當相配,用於重要的建築物上。
吻獸 即螭吻,是龍生九子中的兒子之一,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建中,“五脊六獸”隻有官家才能擁有。泥土燒製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
天圓地方 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複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裏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閱讀鏈接]
興城城牆東南角處,有座魁星樓,裏麵供著一手拿鬥一手拿筆的魁星。
那時,寧遠州南門外住著個姓程的糧行掌櫃,號稱“虧心鬼”,幹盡了壞事。一年,虧心鬼去城牆東南角的魁星樓去觀樓,但是他魁和虧不分,便指著魁星樓問一個老秀才:“它怎麼叫虧心樓呢?”
老秀才一見是虧心鬼,氣不打一處來,就道:“裏邊是虧心神,生前虧心事幹得太多了,死後就成了神!閻王給了他一個鬥,去量一個人的虧心程度。虧心大的他用筆點一下,晚上牛頭馬麵就會來抓他入地獄,上刀山、下油鍋,最後打斷他的腿!”
虧心鬼一聽可真嚇壞了,恰巧一陣風吹來,吹動了筆下的轉盤,正好指向虧心鬼,虧心鬼以為魁星要點他,竟然跑回家叫了三天三夜,活活地嚇死了。
兼具防水功能的臨海城牆
我國的城牆,非常注重地形的選擇,往往依險而築。如果在山地,則多建在山脊或陡崖上,使之更加高峻難攀。如果在平地,則通常選擇江河沿岸,以形成江河和城牆兩重障礙。
浙江台州臨海古城牆的營建,就充分考慮了地理環境。我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創者、明代臨海人王士性在《廣誌繹》中以兩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據險,西、南二麵臨大江,西北巉岩插天,雖鳥道亦無”的描述,簡潔地勾勒了它險要的地貌。
城牆的北麵在北固山上隨勢逶迤。北固山,舊稱龍顧山,因其山形酷似一條首尾相顧的臥龍而名。此山山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臨海的天然屏障,固若金湯,所以又被稱為大固山,又因其橫貫臨海城的北麵,多稱之北固山。
北固山的西北角是山的最高處,西麵城牆從這裏開始南向急下,下至山腳便是城的西門朝天門。從朝天門開始繼續南伸,然後轉而向東,直至東城牆,西、南兩麵統統瀕靈江而築。
靈江如一條巨大的玉帶,箍在古城的腰際,成為古城天塹。城牆磚砌,周長有6287米,平麵大體呈方形,因東牆被拆,為“C”字形半圍合狀。北牆長約2300米,是後來在原牆的牆基上重修而成的。西、南兩麵沿江城牆長約2370米,高度一般為7米,有靖越、興善、鎮寧和朝天四門甕城。
城牆以主體牆身為線,以敵台、城門甕城為重點,點線結合、以點護線,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係。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體,斷麵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穩定不易倒塌。城牆外側迎敵方向築有齒形垛口。
每個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瞭望口,用來瞭望來犯的敵人。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來射擊敵人。內側築有較矮的女牆,以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城門。
敵台分為兩種,一種是騎牆的空心敵台,一種是凸出一部分於牆身以外的牆台,俗稱馬麵。空心敵台是明代戚繼光的創造,騎牆而建,高兩層,有梯相通。上層為平台,平台四周有齒狀的垛口和射孔,有指揮和防禦的雙重作用。
下層為空層,可駐軍和貯存武器。馬麵外側砌有垛口,戰時可從側翼射殺敵人,阻止或削弱敵方的攻城能力。
城門平時是進出的通道,戰時是反擊敵人的出口。門洞內裝有巨大木門。城門上方築有城門樓,是戰鬥的觀察所和指揮所,也是戰鬥據點。
在預想敵人主攻方向的城門外則築有“∪”形的甕城,大城外套了個大甕般的小城,增大了防禦縱深,加強了城門的防禦能力。
臨海是諸水交彙之地,又近東海,一旦出現暴雨,兼以東海大潮倒灌,不得流泄,必成汪洋。曆朝曆代,水災頻繁,其嚴重程度令人毛骨悚然。
洪水甚至比戰爭更加威脅著古城,元代學人周潤祖在《重修捍城江岸記》中就曾明確地指出:
台固水國,倚城以為命。
也正因此,古城在宋元交替之際逃過了一場大劫。元統一全國以後,擔心各地割據抵抗,因此下令盡墮天下城郭,而台州府城臨海恰恰例外,就是因為它還具備了防備水患的功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府城城市防洪的作用和地位總體上還要超過軍事防禦功能,所以古城構造因防洪需要變得極其獨特。
一是城門構造獨特,除采用大木門啟閉外,在木門外側做好防洪閘槽,每逢大水,便用槽木疊閉。此外,為防城門進水,大門的高度均明顯高於城門的拱券。
二是馬麵構造獨特。普通馬麵都呈方形外凸之狀,唯獨臨海不然,在西南臨江迎水一帶的馬麵,采用方弧結合或方斜結合,迎水麵做成圓弧或斜形,這對軍事防禦不會造成多少影響,但大大降低了江水的衝擊力。這就充分顯示了臨海人民的創造性,在全國古城牆中尚屬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