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在西、南兩麵沿江一帶城牆的外側固以捍城,內側則加築護城,以增強其防洪能力。捍城沿城角而築,寬一米半、高兩米左右。護城與捍城相似,但比捍城要高。捍城和護城是台州城一大特色,大多城池沒有這一形製。
城市防洪功能,不但使台州府城在構造上獨樹一幟,更因其功能的特殊性避免了出於政治需要的毀城行動,延續了古城曆史的完整性,被譽為“江南長城”。
“不上古城走,枉在江南遊”,飛舞盤旋的古城牆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鑲嵌在古城中心。
這座江南長城,從東北角的覽勝門出發,穿過“雄鎮東南”石牌坊,登上198級的好漢坡,便是雄偉的覽勝門,門上有樓,樓名“顧景”。
覽勝、顧景,說得不虛。回首四顧,視野開闊,遠可觀巾山疊翠,群塔筆立,近可賞東湖毓秀,車水馬龍,湖光山色皆在一覽之中。
從顧景樓往前,便是江南長城最為陡峭的“百步峻”。上了百步峻,一座高樓巍然聳立,虎踞龍盤,便是城牆東段的最高點白雲樓了。樓高多白雲,常在飄渺中,令人心馳神往。
白雲樓往下,山勢漸緩,兩側古木蒼翠,城牆掩映在青綠叢中,更顯靈秀。雉堞連雲,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便如平平仄仄的長短句,騎牆的敵台,便做了它的句逗。一闕古詞,便在山間婉轉吟唱。
至北固門,過門百米,有一處三層九重環的白色建築,是望天台。望天台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築台祭天稱王的地方,一派皇家氣象。一段遠去的曆史,傳來悠悠回響。
從望天台沿城牆而下,便是煙霞閣。滾滾靈江,閣下而過。每當夕陽西下,霞光映射,水氣如煙,煙霞閣因而得名。煙霞閣往下,山勢陡峭,逶迤曲折,被譽為“江南八達嶺”,嶺腳即是朝天門。
到了朝天門,城牆不再踞山而構,而是傍江而築。過朝天門,在牆上行走,便如履平地,非常輕鬆了。途中經望江門,再經鎮寧門,然後至興善門,側繞巾山,達於靖越門,到靈江大橋附近。
這一段是古城牆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完好的城門及甕城,構造獨特的、為減緩水流衝擊而設置的馬麵,令人駐足。
牆台上時不時出現一門威武的鐵炮,隱隱傳遞幾分爭戰之氣。牆外則是一派開闊平和的江南景致,靈江如帶,波光閃爍。遠山獻翠,環抱而去。
古城牆不但自身就是一道風景,妙的是還把臨海的主要景點串成一線,“平波數頃萬峰前,一片丹青畫不全。幽榭小橋橫翠水,茂林修竹鎖輕煙。”其中三個出口,每一個都通向一片風景。
北固門旁為城隍廟的出口。城隍廟曆史悠久,香火旺盛,最引人注目的是廟旁一棵有著1400多年樹齡的隋代古樟,雖被雷火劈過,卻依然頑強地生長著,鐵骨錚錚,葉茂枝旺,生機盎然。
朝天門外則是西門古街。西門古街是台州府城曆史上西出通往杭金衢的必經之路,狀元樓、迎春裏、靈江酒坊等標誌性建築古色古香,百年老店重新開放,再現了千年府城濃厚的人文曆史和當年繁華的商業盛況。
在興善門外則是龍興寺、紫陽古街和巾山。龍興寺始建於唐,為鑒真大師第四次東渡扶桑住錫之地,又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最澄大師求法受戒的母寺,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重要的驛站。寺內千佛塔挺拔俊美,是台州唯一的元塔。
從龍興寺往西10餘米,便是紫陽古街。紫陽古街因紫陽真人而得名。紫陽真人即道教南宗祖師張伯端,為南宋台州人。長約千米的古街上,彌漫著古建築、古石板路、古商店、古跡名勝、古民俗風情的“五古”之味,得慢慢品,才品得出滋味。
龍興寺往上即是巾山。巾山古稱“一郡遊觀之勝”,雙塔參天,秀絕江南,名勝古跡眾多。臨海城牆恰似一壺濃濃的陳年老酒,在曆史與文化的土壤裏越埋越醇,撲鼻的香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領略它獨到的風采。
[旁注]
王士性 (1547年~1598年),字恒叔,號太初,宗沐侄,臨海城關人,人文地理學家。1577年中進士之後授確山知縣,曆任禮科給事中、廣西參議和南京鴻臚寺正卿等,不久致仕歸裏。
戚繼光 (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人,祖籍安徽定遠。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曆10餘年,大小80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譽為民族英雄,卒諡武毅。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
拱券 一種建築結構。簡稱拱,或券,又稱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於各種建築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
牌坊 古代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
平仄 即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嚐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祭天 華夏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儀式,起源與上古時期,是人與天的“交流”形式。祭天儀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華夏子民。
狀元 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在唐朝,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都必須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所以也有狀元之稱。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派別。創始於北宋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丹法強調“返璞歸真,以簡馭繁,慢中求快”。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天台宗。
[閱讀鏈接]
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令“東南海寇,聞之膽寒”,此後百年之間海疆清平無擾。 譚綸和戚繼光的抗倭大捷,城牆起了很大的作用,朝野之間都有所聞。
到了1567年,北方遊牧部落又頻繁南下侵擾,於是朝廷計議修複京北長城來抵禦北方敵寇。於是,譚綸和戚繼光奉召回京指揮修城抗敵。
但是北方兵士沒有建造空心敵台的技術,於是急調3000台州“南兵”來到北方,指導和監督,從此以後,包括“八達嶺”長城在內的北方城牆也有了這些先進的設施。
從時間上說,是先有了臨海古城牆,才有了明八達嶺長城。從技術上說,臨海城牆是明“八達嶺”長城的範本。兩段城牆,一脈相承,把臨海古城牆稱作江南“八達嶺”是非常妥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