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明清城牆5(1 / 3)

固若金湯——明清城牆5

衍生眾多傳說的壽縣城牆

安徽壽縣古城牆,屬宋至清古建築,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城牆,明清時多有修葺。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曾為曆代州郡府治所,1912年廢州改縣。晉伏滔《正淮論》調,壽春“外有江陰之阻,內有淮淝之固”。《陳書》記載:

壽春者,古之都會,得之者安,是稱要害。

壽縣為淮上軍事重鎮,兵家爭奪之地,曆代征戰不息,戰事尤為頻繁慘烈。

在我國的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秦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裏,“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演繹為著名的成語典故。李白有詩雲:

壽陽信天險,天險橫荊關。

苻堅百萬兵,遙阻八公山。

不假築長城,大賢在其間。

戰夫若熊羆,破敵有餘閑。

周唐壽州爭奪戰,兵燹連年,趙匡胤勇破連珠寨,殲敵40000人,威名遠揚。元代末年,朱元璋曾在城南安豐大戰張士誠。

壽縣作為戰略要地,2000多年來幾經變遷,其城防設施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也愈加堅固齊全。

據考證,壽縣築城始於楚遷都壽春之時,故城範圍很大,北傍淝水,東臨東津渡,西至城西湖,南至十裏頭,麵積約25平方千米,是戰國都城中僅次於燕國都城燕下都的第二大城。後來,因為年代久遠,地貌變化,土城垣大多湮沒於地下或破壞殆盡。

漢代以後,城址縮小至故城東北角,也就是壽縣的城關一帶,後代多沿襲其址。

保留下來的壽縣古城牆型製,為南宋寧宗嘉定年間由建康的都統許俊重築,外包磚石牆皮。700多年來,古城牆曾迭遭戰爭和洪水的破壞,曆代均有修整,是我國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牆之一。

壽縣古城牆平麵略呈方形,舊有甕城、譙樓之設,重關疊雉,製度森嚴。後來,樓台大部分已毀,但是城牆仍屹立於淮淝之濱,斑蝕剝離,曆經滄桑。

古城東南兩麵有護城河,北環淝水,西連城西湖,四隅有河,東北、西北隅各設水關一處。城置4門,東為賓陽門,西為定湖門,南為通淝門、北為靖淮門。

城垣保存完整,周長“十三裏有奇”,大概在6650米左右。垛牆之下牆體高7.7米,底寬18米至22米之間,頂寬4米至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用條石砌築2米高的牆基。

城牆外壁貼磚石,底部1.5米,頂部為0.5米至0.8米,高1米。下部間隔2.8米設一高0.37米、寬0.2米的長方形射洞,射洞作壺門狀,下口與城牆頂平。城牆磚石之間都是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彌合,非常牢固,舊有“鐵打的壽州城”的稱譽。

四門皆於城牆外再設甕城,內外門洞均為磚石券頂結構。除南門外,東、北、西3門的甕城門均與城門不在同一中軸線。

西甕城門朝北,北甕城門朝西,均與所在城門在平麵上呈90度直角,而東甕城門與城門平行錯置4米。

這種巧妙設置是基於軍事防禦上的考慮,即敵軍突破甕城後,需改變方向才能攻擊城門,守軍可乘機關門打狗,消滅甕城內之敵。

據《壽州誌》記載,城牆原有“角樓八座,警鋪五十五所”。後來僅保留下來了1處馬麵,3處敵台。馬麵位於城西北拐角處,俗稱“地樓”。

馬麵凸出城外部分長2米、寬5米,高與城牆齊平,中空有石級遞下,三麵有射洞。3座敵台,一處在東門南160米,凸出城外廓,長3.5米,寬15.5米。一處在南門東500米,外凸2.5米,寬5米。

城外設有泊岸。泊岸,又稱護城石堤,據《壽州誌·城郭》載,石堤為1538年的時任禦史楊瞻所創建。較以前堤高3米到5米,寬10米,一邊緊貼城牆外壁,另一邊瀕臨護城河,皆以條石壘砌。其用途既可增加城牆的堅固性,又能阻擋護城河水及洪水對城牆根基的衝刷。

兩處涵洞實為水關,分別位於城東北、西北隅。涵洞始建年代失考,明清均有修葺。東涵壁有“崇墉障流”的石刻,為後來光緒年間在重修時,由吳中錢祿曾所題。

西涵南壁“金湯鞏固”石刻,是在光緒時期進行重修的時候“辛庵彭城孫題”。兩涵形製大體相同。如西涵,洞體方形,寬0.6米、深0.8米、長50米。其一端連通城內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經過城牆、石堤部分深1.5米。

涵周圍起築徑、深均7.7米、厚0.5米的磚石結構月坎,坎與城牆等高。坎內壁設有石階,可拾級而下,外壁圍護厚實的堤坡。涵溝上封石板,設閘5道。城涵月坎的設置,在軍事上可防止敵兵從水道匿進偷襲,在水係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

人們可隨時進坎啟閉閘門,控流自如,既可避免內河積水的吞噬,又能消除外水倒灌的隱患。

壽縣傍依淮淝水係,地勢低窪,易受洪澇侵襲。古城猶如一道鐵壁銅牆,除防禦抗敵外,又是防洪的堅固大堤,曆史上曾多次經曆了洪水的衝擊,保護了城中人們的安全。

壽縣古城牆曆史悠久,曆來也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有很多典故都出自這裏。

在壽縣城賓陽門內,有五方大蛇吞象的石刻,這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人心不足蛇吞相”。

傳說從前有個蟒蛇精違犯天條,玉皇大帝命雷公轟擊它。蟒蛇精無處藏身,現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縮於塵土中。

適逢壽州城內窮秀才梅生郊遊途中發現,將小蛇救起,帶回家中喂養。春去夏來,小蛇逐漸長大,生活日益艱難。

一天,梅生在大街上閑逛,見眾人圍觀皇榜。原來是皇太後身染重病,禦醫醫治無效。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後病症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靈丹妙藥治好皇太後的病,即可一步登天。

他邊想邊走,不知不覺就走出了北門,來到郊外北山叢林中,突然狂風大作,一條巨蟒出現在眼前,梅生大驚,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別怕,你從前救過我的命,今天我將報答。”

梅生記起自己曾救過一條小蛇,便說:“區區小事,何雲報答!”

蟒蛇道:“當今皇天太後病,你從我腹中割下一塊心肝,即可治好太後的病。”

梅生猶豫,蟒蛇道:“但割無妨”。

梅生即手持得刀鑽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塊心肝離去。

梅生進京治好太後的病,皇帝大悅,封梅生為宰相,放假三月回鄉祭祖,耀武揚威。他轉而想,榮華富貴皆過眼煙雲,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塊心肝,以備日後自用,永保長生。

次日,梅生進入北山叢林尋得大蟒。大蟒此時已識破梅生乃良心不足之輩,念其曾救過自己的命,隻得忍痛讓其再割一刀。

梅生鑽進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難忍,渾身抽搐,就用力把口一閉,梅生終於葬身蛇腹。後人將這件事稱之為人心不足蛇吞相。

在壽縣城西門城甕裏,南北兩壁上對稱鑲嵌著兩方石刻,一麵是鑼,對麵是鼓。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當在鼓,對麵鑼”。

據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壽州來了一位新知縣,上任不久,看到古城牆西段年久久失修,已經多次倒塌,於是下決心重修。

於是通告全縣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心協力,修複城牆。不料告示貼出一個月,卻不見動靜,這是為何?

他哪裏知道“捐款捐糧修城牆”已叫喊了三任知縣,他們裝滿了腰包,卻沒有修城牆一寸。有了前任血的教訓,老百姓還相信這位新大人嗎?

開工的日子到了,新知縣並不因為壽州百姓不熱心而泄氣,一大早便帶領衙役們扛著工具,來到西門腳下和幾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幹到天黑收工。

這一下可引起人們的紛紛議論,有的說:“縣官大人都來修城牆了,人家千裏迢迢來這抬土,還不是為的壽州!我們明天也去幹吧!”

可也有人說:“還不是做做樣子騙人,一任比一任奸猾!”

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縣還在工地上勞動,又過了10天,還見他和民夫們一起運石塊,不同的是現在不是幾十人,而是幾百人了。

城內城外的百姓們都自動參加修城牆勞動,一些商會棧行老板主動捐款贈物,支援修城,本來兩個月的工程,40天就竣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