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百姓為紀念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門內立了“當在鼓、對麵鑼”的石刻,表彰他說話算數,廉潔奉公的美德。
此外,在壽州古城通淝門城甕東牆上嵌著一方石刻,上刻著一個作行刺狀的石人,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裏人”。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接受相國黃歇的建議,把都城遷到壽春。黃歇為相期間,施仁政,重農商,政績卓著,深得考烈王的信賴。但考烈王沒有兒子,王位的繼承人已成問題,春申君黃歇為此也日夜操心,但無結果。
此時,黃歇門下有一個叫李園的舍人,為了巴結主人,把他的妹妹獻給了黃歇。李氏頗有幾分姿色,又能說會道,得到黃歇的喜愛。不久,李氏懷孕在身。
李園是趙國人,是個奸詐陰險、狡猾狠毒的小人,他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出一條詭計,讓他妹妹去實施。李氏便花言巧語地對黃歇說:“楚王沒有後嗣,一旦死了,王位就會被他的兄弟奪去。你為楚相這麼多年,得罪不少人,到那時,隻怕你保不住相位,就連性命也難保啊!現在我已有身孕,你可把我獻給楚王,要是生個太子,不就會立為楚王了嗎!到那時,你不就得了楚國嗎?”
經過反複思索,春申君還是同意了。
李氏獻給考烈王後,不久果真生了一個男孩,楚王十分高興,宣布立為太子,就是後來的楚幽王。李園陰謀得逞,搖身一變成了國舅爺,根本不把春申君放在眼裏。
公元前237年,考烈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這時黃歇的一個門客私下對他說:“李園是奸詐小人,我看他收養了許多死士,隻怕考烈王一死,他要奪王位,必先殺你滅口。”
黃歇自信李園待他一直很好,不會對他下此毒手。事隔17天,考烈王死了,李園把家養的刺客埋伏在棘門,等黃歇吊喪經過時,將他殺害了,連黃歇家族也遭到了李園的抄斬。
人們為了不忘血的教訓,在春申君遭刺的地方,嵌上石刻刺客像,即為“門裏人”。
[旁注]
淝水之戰 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係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結果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先後建立了10餘個小國。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都統 古代官名。武官名晉太元中,前秦苻堅興兵侵晉,征富家子弟20以下者共3000多騎,始設少年都統,為帶領青年士兵之將官。唐代後期討伐藩鎮和鎮壓農民起義,設諸道行營都統,為各道出征兵的統帥.遼金亦有都統、副都統之名。
禦史 史,古代的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禦史,自秦朝開始,禦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石刻 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我國古代的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
禦醫 是古代一種對醫生職稱。是古代時專門為皇帝及其宮廷親屬治病的宮廷醫師。禦醫和太醫是早期國家體製下的醫生職務稱謂之一,專門服務皇帝及其皇帝宮廷中的家眷,直接聽命於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間接聽命於其他後妃、皇子等。
衙役 指在衙門中當差的人。衙役的地位低於吏員,這些人負責衙門的站堂、緝捕、拘提、催差、征糧、解押等事務。以清代州縣衙門為例,胥役分為四班,即皂、捕、快、壯班。各班均有班頭,或稱頭役,統領本班,定額編製。
相國 古代官名,商朝之前古國名。春秋時齊景公設左、右相,相成為齊國卿大夫的世襲官職。以後其他諸侯國也有設置,後來西漢劉邦做皇帝時,因為忌諱“邦”,“相邦”被稱為“相國”,後來慢慢地變成隻有“丞相”一職。
考烈王 羋姓,熊氏,名完,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頃襄王之子。楚考烈王繼位後,以春申君黃歇為令尹,賜淮北地12縣,遷都壽春。楚、趙結盟,楚考烈王令春申君以80000大軍,奔赴趙國。
春申君 本名黃歇,我國戰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嚐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於世。
[閱讀鏈接]
在壽縣北門的城牆上,有一座廟,廟雖不大,但香火一直都很盛,怪處就在於整個廟無一根梁,但在風雨中矗立了幾百年,不倒不壞。
無梁廟為磚石結構,麵闊一間,進深一間,上部是紅綠琉璃瓦覆蓋,十字形九脊,四角各一轉角,四沿12花朵仿木鋪做。
上沿下沿各有浮雕畫麵19幅,皆為五色琉璃製造,內容有民間傳說故事、曆史人物傳奇,如彌勒佛、觀音菩薩、犀牛望月、唐僧取經、古城會、過五關斬六將等。題材廣泛,寓意深刻,造型奇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承前啟後的典範鳳陽城牆
在安徽省滁州市的鳳陽,一座曆經600多年風雨依然矗立的古城牆,它就是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所營造的明王朝第一座都城遺址,也是明朝南京和北京兩座都城的藍本,稱為明中都皇故城。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次年,統一全國。朱元璋沒有采納大臣們關於在長安、洛陽、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建議,於1369年,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製。後又兩易其名,又因中都宮闕建在鳳凰山之南,終賜名為鳳陽。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決定在鳳陽建都前後,劉基一再反對,朱元璋置之不理,反而更加關心中都的建設,並於1371年親自前往中都視察和督建。經過6年多的緊張施工,都城已初具規模。
1375年的農曆四月初二,朱元璋“親至中都驗功犒勞”,當時還首先到滁陽暢遊一番、喝酒寫文,也沒罷建中都的絲毫痕跡。但是在四月二十八回到南京的當天,卻突然下詔“突罷中都役作“。
1378年,又罷開封,以南京為京師,以鳳陽為陪都,仍稱中都。這個巍峨雄壯、花團錦簇的中都城從此閑置,曆史也從此忘記了它。
明中都罷建後,朱元璋不再複巡中都,而是多次命皇太子 “出遊中都,以講武事”、“觀祖宗肇基之地”。同時於此設中都留守司保衛和管理中都城和皇陵。
中都城初建成時共有內、二、外三道城牆:“外城”周長30多千米。二道城稱“禁垣”,周長約7千米,高2丈。內城稱“紫禁城”,周長約3千米,近似方形,高15米,牆底寬近7米、頂寬6多米。
在古老的“紫禁城”內,四周的中都城牆就是當時明朝的“天下名木”和尚未歸入圖籍的附屬國的“求大木”,建大社壇的“名山高爽之地”的青、黃、赤、白、黑等五色土,取自直隸應天等府並河南等10多個省。
建築牆體先用白玉石須彌座或條石作基礎,上麵砌大城磚,一般都在長40厘米、寬20厘米、高11厘米,重達20千克。共分為地方燒造磚、軍隊燒造磚、字號磚和刑獄磚四種類型,承造城磚的單位有22個府70個縣及中都各衛所。
中都皇城是最裏麵的一道城,平麵近方形,規模比北京故宮還大10000多平方米。中都城有9座門、28街、104坊、3市、4營、2關廂、18水關。其布局嚴格遵守傳統的對稱原則,重點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布局。
1383年,朱元璋為了紀念龍興之地,下令把中都中的部分宮殿拆除,移建到大龍興寺,以表達衣錦還鄉的意圖。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複拆500多間建築,重建龍興寺。清朝入關後,於1667年移鳳陽縣治入皇城內。1755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拆中都9門、禁垣及鍾樓基座等,取磚新建鳳陽府城。
此後,中都城的其他建築或改作他用,或年久失修坍塌。雖然中都曆經滄桑,但是“明中都”往日的巍峨壯麗仍然可見一斑。站在恢宏氣魄的古城牆上,仍能看到殿宇基址勢如山巒,門闕台基高若崗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