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石街、內金水河、金水橋等基址和故道依然存在,故宮井等幾口大井仍可使用。護城河寬達7.80米,中都城北垣和東垣的土垣高出地麵10米,皇城的西牆全部、南牆西段1100米基本保留著昔日的宏偉氣勢。
午門基部須彌座浮雕及城內石雕,是我國都城中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珍品。午門正券兩側及凹字形樓台基部四周,總長500多米的白玉石須彌座上,龍、鳳、鹿、象、麒麟、雙獅繡球、牡丹、芍藥、荷花、西番蓮、雲朵、方勝等浮雕連綿不絕。
西華門、東華門和玄武門三券門洞兩側基部磚砌須彌座上,鑲嵌著模壓的花卉和方勝等。
已發現的7塊蟠龍石礎,每塊2.7米見方,礎麵半浮雕蟠龍一圈,蟠龍圈高凸出平麵0.15米,寬0.32米,外圈直徑1.9米,圈外礎麵上雕有翔鳳。據介紹,北京故宮太和殿石礎直徑僅為1.6米,且是素麵,沒有像中都宮殿石礎那樣“雙龍五鳳雜雲氣,巧匠一一窮雕鐫”。
後世有人進行評價時說,“明中都”由於興建和使用時間短,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在城市規劃上的某些布局,特別是宮殿的布局,卻為後來改建南京都城宮殿和營建北京都城宮殿繪製了藍圖,製作了樣板模式。
另外,其“左祖右社”製度的建立、中軸線空間序列及對稱布局的高度完善、對都城建築承上啟下的過渡性特征、皇城建築特色等,無不彰顯了它的曆史意義、文物價值,在都城建築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典範作用。
明中都是朱元璋集我國2000多年都城建築之大成,悉心營建的一座最為豪華侈麗的都城。它在藝術上繼承了宋元時代的傳統,又開創了明清時代的新風格,在我國都城建築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旁注]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我國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
農曆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曆法,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稱為農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
朱棣 (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位期間,朱棣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北京紫金城,組織進行了鄭和下西洋,編修了《永樂大典》等。朱棣死後,廟號太宗,葬於十三陵的長陵。
蟠龍 是指我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的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閱讀鏈接]
傳說當年朱元璋在鳳陽建中都城,金鑾殿快建起時,劉伯溫勸說朱元璋此地不好,要向東南移一箭之地。朱元璋想,“—箭之地”反正超不出家鄉,就同意了。劉伯溫隨即派人取來弓箭,對朱元璋說:“箭落哪兒就在哪兒改建都城”。
朱元璋一箭射到城南20多千米的殷家澗,箭剛要往下落地,被一隻老鷹銜住,最後飛到南京落下。
朱元璋聞報隻好改變初衷,按中都城的模樣把南京擴建成都城。
還一個版本說是劉伯溫派人在殷家澗等候,等箭落到這裏時,立即騎馬飛奔到南京。此後,那支金鷹夾住箭的地方,被人們稱作“鷹夾箭”,後當地人改名“殷家澗”。
形似古錢的商丘古城牆
商丘是豫東門戶,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北接齊魯,南據江淮,西扼中原,東臨沿海。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這裏不僅是至聖先師孔子的祖籍,古代文哲大師莊周和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裏,還是先商、商品、商文化的發源地。
上古時期,燧人氏、高辛氏、“五帝”中的顓頊、帝嚳都在這裏生息。自商湯在此定都建立商朝起,春秋宋國、漢代梁國都在此定都。
南朝元顥和南宋趙構曾在此登基。北宋定為陪都名南京。此外曆代設郡、州、府,曾名為宋州、睢陽、應天和歸德。
歸德府城位於古睢水之陽。自建都為始,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了。由於年代久遠,兵燹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範圍都在南北10裏之內。
曆史上這裏曾是安史之亂的主戰場。在抗擊安史叛軍的曆次戰鬥中,影響最大的是太原之戰和睢陽之戰。
唐代睢陽城在1502年時被淹,次年築土圍城。1511年在舊城北重築新城,以元代城牆為南城牆。1540年在城牆外約500米的圓周上築起新的城郭。
南牆長950米,北牆長993米,東牆長1210米,西牆長1201米,周長4355米。高6米,頂闊6米,址闊9米。南為拱陽門,拱券式建築,門洞全長21米,台高8米。東為賓陽門,西為垤澤門,南為拱陽門,北為拱辰門。
四門外原有4個甕城,即在城門外再建一小城,側麵開門,旨在加固城防,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形成城牆、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形如“‘古銅錢幣’外圓內方”的獨特格局。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共93條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學說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這93條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俯瞰全城,如棋盤狀。
建築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築群。根據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克,東西兩門相錯。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
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禦使、總兵和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築頗多。原有的水井、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
護城大堤距城牆約500米,周長9000米,基寬20米,頂寬13米,高3.3米。城南河麵較寬,南北500多米,東西1300多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蕩漾,環繞全城。清清的河水中波光瀲灩,流水潺潺,望之不禁心曠神怡,頓生慨歎。
據載,商丘古城是曆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天法地、順天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應用,其目的就在於創造一個“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
商丘古城,外圓內方,外為土築的護城大堤,即城郭,呈圓形,象征天;內為磚砌的城牆呈方形,象征地。外陽而內陰,陰陽結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個城池便成為陰陽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
[旁注]
帝嚳 號高辛氏,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五行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麵。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侍郎 漢朝為郎官的一種,本為是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作為尚書的屬官,初任為郎中,滿一年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之後隨著尚書台的權利加大,侍郎日漸重要。隋唐之時,於京城內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管國家政務。
[閱讀鏈接]
商丘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人、商品、商業發源地之隱喻。
商丘古城下同時疊壓著春秋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代應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