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備——古城門1
城牆是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封閉型區域。封閉區域內為城內,封閉區域外為城外。
城門,是古代城池四麵八方之門,又稱作水口。絕大多數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人們進城出城,必須從城門經過。城門口還設有警衛,遇有緊急狀態,則城門封閉,禁止通行。在冷兵器時代,攻城必需攻打城門,是重要的防禦和守衛建築。
拱衛京師的皇城內九城門
北京舊城共有“內九外七”16座城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內九城門是指內城上的9座城門,按照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和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和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
東直門是位於北京城內城東垣北側的一座城門,元大都建成之後,忽必烈下令施工建造了東直門。主要包括東直門城樓、東直門箭樓、東直門閘樓和甕城。
東直門的城門城台底基寬39.9米,底基厚28.8米,城台頂寬35.2米,頂進深22.9米,城台高11.5米。內側券門高7.7米,寬6.3米,外側券門高5.2米,寬5.3米,城台內側左、右馬道寬4.8米。
城樓連廊,麵闊31.5米,連廊通進深15.3米,連城台通高34米。
甕城為正方形,四隅均為直角,東西長62米,南北寬68米,甕城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閘樓形製同朝陽門。甕城西北角建關帝廟,甕城門上有一單簷硬山式譙樓,其外側牆體辟有兩層箭孔。
城樓朱楹丹壁,麵闊5間,進深1間,樓高34米。甕城與城門相對之垣牆正中築箭樓,其外側麵闊7間約32米,內側廡座麵闊5間約27米,通高30餘米。
樓前、左、右三麵牆體各辟箭孔4層,共有箭孔80個。門額上鑲嵌的“東直門”三字清晰可見。門洞券頂“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麵,顯示著歲月的滄桑。
在1368年,明軍徐達奉朱元璋的命令,占領元大都以後,對北京城進行改造,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又對北京城進行了改造,東直門變成了東北角的一個重要的位置,這樣交通位置更加重要。
當時建設北京所需的木材大多都是經由東直門運送進北京城的,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
清時於東直門外建水關,管理進京貨物。清朝時在東直門設為“春場”,每至立春時順天府尹於此鞭“春牛”“打春”。許多官倉也集中設在這裏,緩緩流淌的壩河最後進入積水潭,另外一條的亞麻河通過東直門水關進入元大都,把糧食和貨物都卸在崇文門地區。
東直門是當時北京9座城門中最貧的一個門,以郊外盆窯小販,日用雜品占據甕城為主,但甕城廟中的藥王雕像極為精細,市人稱“東直雕像”。而且,古代的磚窯大多雲集在東直門外,因此東直門不僅走拉木材車,還走拉磚瓦車。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甕城門洞內刻有穀穗一束,逢京都填倉的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穀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
在元代建成之初的齊化門與它的後世相比,不免顯得簡陋,僅有城樓,築樓材質也僅為夯土而已。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進一步描述了與城門相連的城牆的形狀:
域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城頭僅厚三步。
可見當時城牆的形狀是比較明顯的梯形。
朝陽門形製與崇文門略同,麵闊5間,通寬31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米。樓連台通高32米;箭樓形製略與宣武門同,麵闊7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
朝陽門在清代也曾多次被修繕,但城門形製仍未有太大特殊之處,唯一的特點就是寬度較其他城樓要大,各尺寸數據也較平則門略大。
由元至清的這段時間內,朝陽門一帶是經濟繁盛之地。北京城中,除“前三門”外,就以朝陽門關廂最為熱鬧。
朝陽門關廂的熱鬧主要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早在隋代就已開通的這條大運河,在元代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連接北京與南方各省的一條重要交通命脈。
而朝陽門,正是離大運河北端重要碼頭,也就是通州碼頭最近的一個城門。通州碼頭在朝陽門正東20千米,那時離京南去的官員客商,或是由南人京朝覲、經商的官員與客商,都要在朝陽門停。
因此,朝陽門下往來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車水馬龍之景,各行各業的商人看到這巨大的商機,都爭相在朝陽門關廂開設店鋪。
更為重要的,這裏是漕運糧食的必經之門,經大運河運達北京的南方糧米,在東便門或通州裝車,通過朝陽門進城,儲存在城內的各大糧倉中。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甕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崇文鐵龜”名遍響京都。
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門生畏。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
元大都城是用土夯成的,下寬上窄,巍然屹立。開始建築於1267年,完成於1276年,整整10個年頭。因為是用土夯成的,於是產生了如何防止雨水衝刷城土的問題,後來用千戶王慶瑞建議,“以葦排編,自下徹上”。
就是用葦簾子自下往上覆蓋,像人穿蓑衣一樣,簡稱葦城或蓑城,並在文明門外設立了陰場。《析津誌》記載:每年都要“收葦以蓑城”,達“百萬”擔之多。
在當時,文明門又叫哈達門。《日下舊聞考》引《晰津誌》說:“哈達大王府在門內,因名之。”哈達大王為何許人,已不可考。
“哈達”又訛傳諧音為“哈大”、“哈德”,一些文人墨客在寫作時,認為“哈達”、“哈大”不夠文雅,一方麵利用它的諧音,一方麵利用文明門在南城東端的地理位置,寫成“海岱門”。
明代人蔣一葵寫的《長安客話》說:
泰山、渤海俱都城東盡境,元時以‘海岱’名門取此。
海,即渤海、東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唐大詩人杜甫《望嶽》就有這樣的詩句: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到了清乾隆時,楊從清著的《北京形勢大略》又說崇文門:
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納貢,稅課司在焉。
這隻是從明人史玄《舊京遺事》上“京師九門,皆有課稅,而統於崇文一司”一語而來。
由於崇文門有個總課稅司,就把“海岱”解釋為“山陬海耀”,這是極為牽強的。但不管對“海岱”兩字的解釋如何,明清的文人雅士,甚至最高統治者都往往不用“文明”、“崇文”、而用“海岱”。
明燕王朱棣原來封在北京,登上皇位之後,改年號為永樂,決定把首都由南京遷到北京。於是從1406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北京城,於1420年建成。
改建後的北京城,首先把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向南移了800米。同時把北城拆去,東西城也拆了一部分,另建了北城。
其次,把土城改為磚城。元大都的土城雖然披上“蓑衣”,但葦簾子終不能抵擋雨水,所以在元朝一代,部分“城崩”的事經常發生,隻在忽必烈時代的短短30年內,就“城崩”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