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備——古城門4(3 / 3)

自從代表夏、商、周三朝王權的九鼎置於洛陽後,這個古代稱為“天中”的洛陽,就成為曆朝曆代必爭之地,英雄、梟雄競相表演。

隋唐時代,麗景門內是朝廷諸省、府、衛、堂、館、局、台、寺的辦公場所,另有內坊,左、右春坊等供官員居住。麗景門內右側為大社,是百官及萬民祭祀土神和穀神的地方。由隋唐至宋,各代所設的官衙名稱不盡相同,但所設的省、府、台、衛等大抵如此。

據《河洛民風》記載:

麗景門長期以來是百官及萬民祭祀神的地方,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富貴吉祥,合家平安。

這說明麗景門的興盛繁榮、經久不衰是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的。

麗景門占地麵積18000多平方米,城門樓共分4層,由城門樓、甕城、箭樓、城牆、麗景橋和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幹浮雲,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曆史文化古城街區的龍頭。

麗景門的規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築中居於首位,成為洛陽古城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誌,是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

麗京門城樓內設有天後宮、九龍殿、賢良廟、觀音閣和城隍廟等大型號宮殿。武則天等功績卓著的皇帝都有在九龍殿內供奉。

麗京橋橋柱上的漢白玉古獅形態各異,扶攬憑吊,河水輕輕在橋下流淌,進入甕城,抬眼望去,巍巍古廟立於箭樓之上,登城拾級而上,來到最高層的景點。

南北兩側,有象征洛陽十三朝古都的十三根描金龍柱,似一排昂首而立的勇士守衛著城樓,沿著雕梁畫棟的弧形長廊,這裏曾是曆代進行百官及萬民祭祀神靈祈福納祥之處。

在九龍殿內,麵西為對洛陽曆史有重大影響的9位商尊之像,麵東為浮雕九龍壁,其形源自故宮的九龍壁,彩龍飛舞,栩栩如生,這是一座二層廟宇,踏著木梯而上,二層名為“歸良廟”,同塑有“福、祿、壽”三神,位中之尊為武聖關羽,被奉為財神,每逢陰曆初一和十五,香霧繚繞,好不熱鬧。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於隋唐城中軸線上。605年,隋煬帝營建東都,次年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

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我國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

定鼎門以城門樓為中心,東西兩側對稱分布有東西飛廊、東西闕樓以及左右馬道等,總麵積約13萬平方米,高28.6米,東西長161米,兩側輔以200米的城牆。

盛唐時定鼎門為3門道過梁式建築結構,古代實行“左入右出”,3個門道中東門道用於進城,西門道用於出城,中門道為帝王專用的禦道,3個門道的寬度均為5.8米。

門扉是安裝在門道中部的,東門道北端被古洛渠破壞,門道的東西兩側各對稱布有15方地栿石,對稱分布,用於安裝大型排叉柱。排叉柱一半包在隔牆裏麵,一半明露並塗有紅漆。

排叉柱的下麵有榫,安放在地栿石的榫窩內,增強柱子的穩定性,同時起到支撐城門的承重作用。地栿石彼此之間留有間隙,砌青磚為壁,其外抹有白灰牆皮,牆皮外裝飾有紅色顏料。

中門道,破壞最為嚴重,僅存三方的地栿石,在地栿石下麵鋪有整磚和殘磚,磚塊下麵有河卵石,河卵石下麵還有堅實的夯土層。

西門道,保存有地栿石、門砧石、立頰石、車道石、撞石和路土等,門砧石上麵居中有安嵌立頰石的凹槽和安嵌門臼的臼窩,立頰石上麵有安裝門框的長方形凹槽,側麵鑿有鑲嵌門限的凹槽。

車道石保存著車輛反複碾壓所留下來的痕跡,地栿石的外側有撞石,用於防止車輛撞擊城門而設置。城牆外側有5層包磚,包邊磚均為斜麵,磚縫很小,砌築十分考究。

每塊磚都比現在的磚要大很多,重量在3.3千克至3.4千克斤之間,有著很嚴格的要求。磚在隋唐時期非常珍貴和稀少,隻有皇家才能享有包磚的待遇,不僅美觀而且可以有效保護牆體。

飛廊約長33米,是連接城門樓和闕樓的通道,相當於走廊的作用,由於在外側看上去又像城門樓的翅膀一樣,所以後人起名為飛廊。

隋唐時期流行兩種飛廊形式,一種平麵呈曲尺形,一種平麵呈長方形。曲尺形飛廊見於宮城正門應天門和長安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長方形飛廊僅見於定鼎門。

飛廊的北側分別有東西馬道,是用於登城門樓的,古時將軍可以騎著馬直接登上城樓,戰備時也可方便士兵們運輸糧草和一些戰備品。後來僅存有基礎的部分,殘約21米,寬4.7米,坡度在20度左右。

闕樓是用於瞭望和守衛的,南北兩側均比飛廊突出2.8米,作為外郭城正門定鼎門的雙闕與主城門樓呈一字形對稱平行分布。而作為隋唐宮城正門應天門的雙闕則分別向南凸出,呈“凹”字形,與定鼎門形成鮮明對比。

西涵道是穿南城牆而過、連接城內外水係的涵道。長度為3.1米,由大塊青石砌成,中間一條菱形的分水梭石,將涵道分為二,每條水道寬0.8米。底部石麵上發現16個菱形榫眼,用於安裝鐵柵欄,主要作用是防止人們順水道出城入城。

[旁注]

九鼎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我國的代名詞,九鼎也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和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武則天 (624年~705年),山西文水人,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後來,武則天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周,逝世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

九龍壁 影壁的一種,即建築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牆壁,俗稱照牆、照壁。影壁是由“隱蔽”演變而成。門內為“隱”、門外為“避”,以後就慣稱影壁。

排叉柱 指城門洞內兩側壁密集排列的立柱。城門洞不采用發卷的方法,而是在夯土的門道兩側沿邊密排柱礎。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枋,從而構成城門洞間架結構。在門洞兩側邊豎立的柱子稱為“排叉柱”。

榫眼 榫卯由榫與卯構成,卯俗稱“榫眼”。榫枘相接處為容納枘而鑿出的窟窿,即器物咬合的凹下部分。也指竹、木、石製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處凸出的部分。

[閱讀鏈接]

洛陽附近的荊州古城,是我國南方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城。古城之城牆由土城和磚城互相依托而成,城牆高9米寬約10米,周長11.3千米,是依照明代舊基修複而成的。

環繞城牆的護城河最寬處60餘米,最窄處10餘米,蜿蜒曲折與城牆融為一體,構成水城、磚城、土城三道防線。

古城原有6座城門,即大東門、小東門、南門、西門、大北門和小北門,原來每座城門包括城樓、箭樓和甕城,現在隻有大北門和大東門有城樓,其他城樓均已毀。

除小東門外,每座城門均有配套的橋梁跨過護城河,便於車馬行人通行。小東門是沒有橋梁道路,而設有碼頭的“水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