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山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築羅城,為十城門之一的保德門,南宋紹興年間移門址於菜市河以西,改名為艮山門。艮為北,艮山,為城北之小山。北宋汴京有“艮嶽”,南宋取名艮山,有思念故國之意。
艮山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艮山門因而也被稱為壩子門。
1276年元兵進占杭州城,艮山門被毀。元末在保德門的故址上重建艮山門。艮山門一帶,宋元以來就為馳名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這裏絲織戶與機紡作坊遍布,機紓之聲,比戶相聞,因此杭州民謠有“壩子門外絲籃兒”之稱。
慶春門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宋末元初,元兵占領杭州城,城門被毀。元末重建,往東拓展三裏,因新門臨近太平橋,所以又稱太平門。明初,朱元璋部將常遇春由此門入城,故而改名慶春門。
慶春門內的慶春街,曆來為杭城繁華街道之一。門外為郊區農民的菜地,菜農運菜進城,擔糞出城,均由此門出入,故民謠有“太平門外糞擔兒”之說。
清波門在五代吳越時為涵水門,南宋紹興年增築杭城,清波門是西城門之一,門樓瀕西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為曆代沿用。清波門因有暗溝引湖水入城,俗稱暗門。
清波門一帶古跡甚多,曆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及書畫家寓居之地,又因門通南山,古時候市民需用柴炭多從此門運入,故有“清波門外柴擔兒”之民謠。
清波門一帶向來是休閑賞景的好地方,“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就在城門的西邊。
候潮門始建於五代吳越時,當時名為竹車門。因築城時以竹籠盛巨石,用車運去以定城牆的基石,故名。
南宋年間在竹車門的故址上重建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而名候潮門。
南宋時,候潮門以北有保安門、保安水門,它的南麵是便門和南北水門,西麵是六部橋,東臨錢塘江。古代,杭州城內的紹興老酒都由候潮門入城,因此,杭諺有“候潮門外酒壇兒”之稱。
湧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時吳越王錢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築湧金池,築湧金門,門瀕西湖,東側有水門。傳說西湖中“金牛湧現”即在此地,因而得名。
湧金門曆來都是西湖遊覽的通道,異常繁華。湧金門也稱小金門,宋代詩人楊萬裏有詩“未說湖山佳處在,清晨湧出小金門”就是寫湧金門。
湧金門早在古代就有遊船碼頭,西湖遊船多在此聚散,因而有“湧金門外劃船兒”之諺。
鳳山門是古時候杭州城的南大門。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把杭州改為臨安,並於南宋紹興時期在鳳凰山一帶築皇城,又築外城,城門13座,此地為大內北門和寧門所在。
後來杭城被侵占,之後的不久,南宋皇宮大內毀於戰火,鳳山門也遭毀。直到元代才重建城牆,在此處築城門名鳳山門,又名正陽門。
鳳山門為南宋禦街南端,它的旁邊有六部橋,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為南宋時的政治中心。
鳳山門外萬鬆嶺一帶,是連接江幹一帶和西湖賞玩的交通要道,風景優美,成為遊人騎馬踏青之處,因此杭州人有“正陽門外跑馬兒”的民謠。
[旁注]
杭曲 清末時由地方曲種宣卷衍變而成。初用小木魚敲打伴奏,由兩人對唱,大都演唱因果報應、懲惡勸善一類故事。後改用胡琴、三弦等弦樂伴奏。曲調有“平板”、“大陸板”等,曲目有《珍珠塔》、《黃金印》、《白蛇傳》等。
隋文帝 (541年~604年),即楊堅,隋朝開國皇帝。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我國,開創先進的選官製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我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被尊為“聖人可汗”。
乾隆 (1711年~1799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也是一代有為之君。廟號清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清裕陵。
趙構 (1107年~1187年),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即宋高宗,在位35年。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1162年禪位於宋孝宗,自稱太上皇。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誌》,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總督 清朝時期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製台”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與隻掌握一省行政事務的巡撫不同,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
蘇軾 (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常遇春 (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明朝開國名將。歸附朱元璋之後,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常自言能將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後病卒於軍中,追封開平王。
楊萬裏 (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南宋大詩人,1154年進士。曆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在我國文學史上,與陸遊、範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
三省六部 是隋文帝創立的,目的在於分割和限製丞相權力的機構或體製。三省六部製的特點在於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製。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製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製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
[閱讀鏈接]
清波門也是杭州的一座古城門,始建1158年的南宋時期,“增築杭城,為門十三”,清波門就是西城臨湖的四城門之一。
元末,臨湖四城門中的錢湖門被廢置,西城隻存清波、湧金、錢塘三門。明清時期,清波門更是成了城西南人們出入的唯一孔道。
南宋高翥在《春日湖上》寫道:“清波門外放船時,盡日輕寒戀客衣。花下笑聲人共語,柳邊牆影燕初飛。曉風不定棠梨瘦,夜雨相連薺麥肥。最憶故山春更好,夜來先遣夢魂歸。”
描繪出了那時清波門一帶的誘人景色,北宋詞人張先的舊廬,就在清波門外的柳州。南宋末,周煇寓居在清波門之南,他所著的筆記集子便也就名為《清波雜誌》。
古都洛陽中的堅實城門
洛陽最早建成於夏朝,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在此定都,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我國的四大古都,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曆代帝王在這裏都修築了牢固的城門,以保衛國都固若金湯。
麗景門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典型、最為優秀的城門,最早始建於隋代,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麵有兩門,南曰麗景門,北曰宣輝門。麗景門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