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備——古城門4
人間天堂中的護城壁壘
古時杭州曾稱“臨安”、“錢塘”、“武林”等,杭州的杭字本意是船,專指大禹治水乘坐過的船。杭州曆史悠久,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是五代時期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古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門13個,水門5個。自元、明、清以來,杭州城已固定為10個城門,從前人們把十大城門及各門的物產編成杭曲小調:
百官門外魚擔兒,壩子門外絲籃兒,正陽門外跑馬兒,螺螄門外鹽擔兒,草橋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湧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太平門外糞擔兒。
幾經滄桑,隨著杭州城池的不斷變遷,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均已湮沒,隻剩下這為數不多的幾個。
武林門是杭州最古老的城門,它作為杭州的北城城門,始建於隋代。吳越國王錢鏐修建杭州城垣時名為“北關門”。
南宋高宗建都杭州,將它稱為“餘杭門”,是作為北城的唯一旱門,另外還有“天宗”和“餘杭”兩座水門以通舟楫。其後,杭州城城門雖屢有興廢,但此城門始終未變。
在隋文帝時,大力修築杭州城,城門12座,北門隻有餘杭門。南宋13城門,北門也僅此一座,明以後改稱武林門。
武林門,亦名“北關門”。因“北關”在杭州話裏同“百官”發音相近,民間俗稱為“百官門”。由於杭州舊稱“虎林”的原因,它原本是被稱為虎林門的。
因為舊時城門外有山,據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誌》記載:
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廣不滿百步……弄虎出焉,故名虎林。吳音承訛,轉虎為武耳。
因而,以訛傳訛,就變成了“武林”,最終這座城門名稱變為武林門。
由於武林門是杭州城的北大門,武林門外,曆朝曆代都是黃土鋪地,清水遍灑,“朝廷恩澤自北而來,由此門入”,對江南情有獨鍾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是由此進入的杭城,因此曆史上的武林門被奉為恩澤之門。
相傳在當地有一個虎林山,也叫虎陵山,吳音訛為武林山,高不過三丈,廣不足百步,是北山的餘脈。自隋唐起,此地為京杭運河南端碼頭、販米、運貨、進香之人晝夜不絕,漸成鬧市。元休有“北關夜市”之譽,魏標《湖墅雜詩》卷下:
櫛比居 物價昂,北關夜市驗豐穰,更深尚未入煙散, 應須用駐防。
由此可見,當時商賈輻輳之盛。
武林門地近京杭運河,每當夕陽西下,“檣帆卸泊,百貨登市”,入夜,“篝火燭照,如同白日”,被元人列為“錢塘十景”之一。
因為武林門一帶曆來都是杭嘉湖地區的淡水魚集散地,故民間有謠傳唱“百官門外魚擔兒”。
從隋代以來,武林門外一直是溝通我國南北大運河杭州段的城北運河和城內運河的樞紐地帶。從隋唐至清末,從杭州輸向京城的錢、糧、魚、鹽及其他絲綢百貨,主要依賴這一南北水上交通要道。
望江門是杭州的東城門之一,始建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稱“新門”或“新開門”。元末改築杭城後,稱永昌門。清代初年,始改名“望江門”,杭州人也習稱“草橋門”。
望江門外,明清以前一直是觀潮勝地,曆代誌書中有不少記載,其中著名的有“映江樓”等。明人記載映江樓在永昌門外江邊。宋時原為“煙雲魚鳥亭”。元代重建為“瞰江亭”,明代改亭建樓,方有“映江”之稱。
由於層樓高聳,俯臨江岸,氣勢雄偉,當時詩人譽為“形勝東南屬此樓”。映江樓的西南,有觀潮樓,又名大觀樓。
據清初有人考證,“其地正對海門,當潮汐往來之衝”,傳說為唐代江樓遺址。觀潮樓右有順濟廟,祭祀浙江海神龍王,俗稱海潮寺,傳說錢江怒濤湧至廟前“其聲愈壯”,景色十分壯觀。
望江門內有德壽宮遺址,原為南宋奸相秦檜在1145年所建的府第,後來高宗趙構年老退位後居住於此,改名德壽宮。
明代作家郎瑛,曾長期居住在草橋門內景隆觀前,他的筆記名著《七修類稿》就是在這裏寫成的。閩浙總督、抗倭名將胡宗憲在主持重建“鎮海樓”完工後,曾慕名邀請徐渭代撰《鎮海樓記》。
徐渭以胡宗憲所贈酬勞,在望江門附近購地十畝築了一所別致的草廬,並以“酬字”兩字作為堂名。
清代中葉以後,望江門外江岸漲沙日增,一片荒蕪,僅有一些菜畦點綴其間,因而有“望江門外菜擔兒”的俗諺。據說望江門種菜種得最高的地方,是在城牆的上頭。四五米高的牆上,種菜人搭起了窩棚。
那時候,上八府來的木排,全在這裏交易。買木材的不光是杭州人,還有順水從下三府來的鄉人。“望江門外木排兒”,也是一句杭諺,這句俗諺傳出的要比“望江門外菜擔兒”遠。
城門邊有一個水龍會,水龍會不僅管理木材,還惠及地方。水龍會的鑼聲一響,響幾聲,是指哪一處發生了火警。於是,眾人就拿著水龍,趕火去了。這“趕火去”,也算是杭州話中的經典。
錢塘門在隋朝杭州建城就有,1400多年以來,它和杭州城牆相終始,是杭州唯一一個從未改名易地的城門。為杭州的西城門之一。
據史料記載,宋代錢塘門一帶的城牆,西薄霍山,東折至北關,形勢多曲,也稱為九曲城。至元末,城牆去曲取直,這段城牆幾近拆盡。明代,有所修複。
宋元時期,錢塘門外多佛寺、樓台、園囿,是杭州的人物風情繁華之地。最有名的看經樓,又名望湖樓,是觀賞西湖水景的絕之佳地,蘇軾有詩: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看經樓後麵是佛教名寺昭慶寺,香火如雲,其時有 “錢塘門外香籃兒的說法”。
清泰門是杭城古代的東門,南宋初,在其南麵另辟一門叫崇新門,門近薦橋,因此亦名薦橋門。南宋末元初時,元兵攻占杭城,城門被毀。元末重建城垣,往東延伸三裏築門,名為清泰門。
清泰門俗稱螺螄門。因清泰門外水網交錯,河中多產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城門建有半月形城,亦稱甕城,用以加強防禦。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之處,沿江多鹽,因而民謠有“螺螄門外鹽擔兒”的說法。
清時,杭州府轄下的鹽場,在清泰門外有“三保”。“三保”設有灶保3名,役使4名,屬於杭州府的內部編製,負責鹽場的“稽煎緝私”。鹽的製作,全在這些稽緝人員的眼皮下進行。
鹽場的產出,除了配給仁和、錢塘、餘杭三縣的“肩引”每“引”100斤外,剩下的鹽全由官府出資收買。這一種“引”,每8天一換,以便核對鹽商的身份。
當時的杭州,民食殷繁,鹽商紛雜。錢塘與仁和兩縣的食鹽銷售,可以互相調劑,聽憑鹽商“互地行銷”,隻有餘杭來的“肩引”,走的路線是有規定的。隻準鹽商走清泰門外前往武林門,再出觀音關直至餘杭,“不許饒道越走”,這也是餘杭不同於直屬縣錢塘和仁和的最大區別。
不過,清時還有一條販鹽的規定很人性,這就是杭州府另撥仁和、錢塘兩縣的老年人販鹽名額300個,憑“籌”每日“止許負鹽三十斤”,使無依無靠的老人能保持“易米糊口”的生活,這也是1689年康熙南巡杭州時尊老精神的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