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開天險——居庸關2(1 / 3)

重開天險——居庸關2

明代大將主持重建關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成為了明代的第一位皇帝。

此時,朱元璋雖然建立明朝,但是元朝的都城大都仍然在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的手裏。

為了能夠順利的攻下元大都,朱元璋派出自己的大將軍徐達等人率領大隊人馬從元大都旁的重要關隘居庸關攻入。

元順帝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便帶著他的太子和後妃從皇宮的建德門逃出來,從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

隨後,徐達等人一鼓作氣攻下了元大都。明朝大軍攻下了元大都,從此建立起了對全國的統治,元朝統治者退出了中原,又回到了蒙古草原。

但是逃回舊地的蒙古貴族,依然不斷南侵,對明朝的地域進行騷擾。為了防止他們的侵擾,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出部下,加強了對蒙古貴族進入中原的重要關隘居庸關的建設和鞏固。

1370 年,朱元璋派開國元勳徐達修築了居庸關城,這是明代修建長城關隘最早的記載。

關於這段曆史,在明朝的巡關禦史王士翹的《西關誌》一書中有清楚的記載:

洪武元年,徐達、常玉春北伐燕京,元主夜出居庸關北循,二公遂於此規劃建立關城……東築於翠屏山,西築於金櫃山,南北兩麵,築於兩山之下。

這裏的“洪武元年”便是指1368年。由此可見,居庸關從明代起,又恢複了它的軍事戰略地位。

曆史上,自漢朝起,居庸關關城就已經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曆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穀都有關城之設。

這道關城又稱蠮螉塞、軍都關。蠮螉,即土蜂又稱細腰蜂,關上築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不過,由於年代的久遠,原來的關城早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毀滅,為此,由徐達將軍等人所規劃的關城,便是一座重建的建築。

據說,徐達將軍等人規劃建成的關城,是很大的。古書記載:“跨兩山,周一十三裏,高四丈二尺。”

這座著名的關城一直保存到後來,並成為居庸關上最主要的建築一。

居庸關關城建在40米的關溝中部,扼守南北交通要道。其關城建設巧妙利用了“兩山夾一水”的地理環境。關城主要建築,建在“雲台”北、西、南側。

長城作為軍事攻防屏障,沿西側金櫃山、東側翠屏山建設。南、北跨河道段用長城連接。西山相對高度351米。東山相對高度150米。長城圍繞關城呈圓周封閉型建築形式。

當年,居庸關關城建立後,明朝廷又在此地置守禦千戶所。

幾年後,明朝為了徹底孤立元朝殘餘勢力,又將大量大漠以北的人遷到長城以內,並認為當時具有戰略意義的關城有4個,而居庸關就是其中之一。

1404年,明朝又在居庸關置衛,下領千戶所5處,以作為明朝京城北京的北麵固防。

到1423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第四次親征,戰勝回師,11月4日入居庸關。

這時,京師各衙門官員都來迎駕。在居庸關舉行了隆重盛大的儀式。參加這次歡迎儀式的中外文武群臣和百姓竟達100多萬人。由此可以看出,居庸關在當時是非常繁華的。

[旁注]

朱元璋 (1328年~ 1398年),大明太祖高皇帝,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在位時期:1368年至1398年。史稱明太祖,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於明孝陵。

巡關禦史 為明代官職。明朝中央政權設有監察機構即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禦史。監察禦史在京城都察院者稱內差,若奉命外出,或巡鹽,或巡漕,或巡關,稱外差。監察禦史奉命外出巡視關防者,即為巡關禦史。明代的巡關禦史主要巡視山海關至龍泉關一帶,目的在於加強宣府至大同以及北京一帶的防備力量。

明成祖朱棣 (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奪位登基,改年號為永樂。明成祖朱棣即位後5次北征蒙古貴族,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編撰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幹都司,以招撫東北少數民族。鄭和下西洋溝通了我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

[閱讀鏈接]

在我國,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

後來,明朝為加大京師的防禦縱深。分別又以雁門、寧武、偏關為“外三關”,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構成兩道長城防線,占燕山、軍都山、太行山以及恒山、管涔山、呂梁山之地利,瞰製了主要的殲敵戰場。

這種防禦布勢,不僅著眼於敵人從正麵,即薊州、宣府、大同方向的進攻,而且考慮了敵人取陝、晉實施戰略迂回的可能,籌謀是比較縝密的。

明代景泰年間的關城擴建

曆史上,自從徐達將軍指揮人員在居庸關建成關城以後,在後來明朝建立的200多年裏,一直沒有停止對長城的修築和加強長城的防務。其工程之大,耗資之巨,在我國曆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長城重要關隘的居庸關,當然也在明朝時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並且,明朝對居庸關較大的一次修建是在景泰初年。

當時,正是“土木之變”以後,兵部尚書於謙奏明皇上:居庸關為京師之門戶,宜亟守備,以僉都禦使王鎮守重修居庸關。

這次所修的居庸關城垣,是在徐達、許廓所修關城基礎上的又一次擴建。此項工程於景泰六年,也就是1455年才順利完工。

經過這次修建,居庸關城的建製達到了最完備的程度。不僅加固了關城,設水陸兩道門,關城之內還設有衙署、書館、廟宇、糧倉、神機庫等各種相關的建築設施。此外,在南北關門外,還分別築有甕城。

這些新建的建築,有很多一直保留到後來,其中,南關甕城、北關甕城、貫穿關城的水門、關城內倉儲,以及關城內外的國計坊、表忠祠、迎恩坊、城隍廟和戲台等成為居庸關最著名的幾個建築。

居庸關南甕城也稱南月城,呈半圓形,麵積2500餘平方米,城牆高4米。城台外緣砌垛口,內側砌女牆。此處是古代盤查過關行人和商賈貨物的地方。

甕城西側有券門洞一孔,門洞上有閘樓,在此門道路後的南側,有一塊迎恩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