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開天險——居庸關2(2 / 3)

甕城東側有能登上城台的通道,通道頂有登城房。登城房北有連通東山長城的通道口。

在弧形甕城城台上設有炮台,陳列著明代古燈,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

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裏,隻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鱉”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

甕城北側為主城台,城台上建有高大的三重簷城樓,也稱關樓,是居庸關最高大的單體建築。

關樓為南北向,自地麵計算高達31.8米。城樓南北兩側各掛有一塊白底黑字巨匾,寬5米,高1.5米,上書“天下第一雄關”字樣,據說,此名出自清代旅行家錢良擇的《塞外紀略》一書。

關樓下方主城台有通向關城內部、雲台以及通往北關城樓的道路。

在關樓下的門洞上方有石匾一塊,楷書“居庸關”3個大字,並刻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題記。這裏的“景泰伍年”便是1454年。

居庸關北關甕城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台,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12生肖神。

在居庸關南甕城和北甕城城牆之上,分別還陳列著5門古炮。

南甕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米,炮口口徑8厘米。“竹節鐵炮”3門。長1.7米,炮口口徑15厘米。

北甕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徑7厘米。“竹節鐵炮”3門。長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徑為14厘米和8厘米。

居庸關南甕城至北甕城相距650米。東山山頂至西山山頂直線距離1150米。長城向內周圈麵積50平方千米左右。

北甕城建有千斤閘,南關水門設有水閘。在關城以外,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方向建有烽燧。翠屏山長城北端鑿有“劈山牆”。

居庸關長城對東側“九仙廟”溝,西側“羊台子”溝,西北側“小西溝”,東北側“劈山溝”,西南側“馬神廟”溝連同南北城和南北水門共8條防禦溝路。

居庸關的水關建在長城與河道交叉之處,是一座有雙孔圓拱水門,水門上有閘樓,內設水閘,借此控製門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打開閘口,泄洪,枯水季節,儲備河水供關城使用。水門橋墩為南北尖狀,以利於減少洪水對水門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毀壞,延長使用時間的作用。

此外,居庸關的倉儲包括永豐倉和豐裕倉等,都是明代囤積軍用糧草的場所。

舊時關城與水路河流相連,軍用糧草由水路糟運到關城,查收後,屯入倉儲。最多時,倉儲內要囤積14000兵馬近一年的糧草。

以永豐、豐裕兩倉為中心,山前峪中遍布糧倉,草場,借此防備敵軍長時間圍城,阻斷糧路。

國計坊是由南關進入長城的第一座牌坊,取名“國計”是指國人大計所在。

古時建此牌坊,意在警示居庸關是北拒強敵,南衛都城的關口,是國事軍務的重中之重,國家大計所在,同時也是關城重要性的象征建築 。

表忠祠位於居庸關關城內西南側,建築麵積159平方米。有正殿3間,左右配殿各3間,大門一座,它們均為布瓦屋麵起脊樣式。表忠祠是為紀念明朝副都禦史羅通而建。

羅通,字學古,江西吉水人。1449年,奉命鎮守居庸關。同年十月,元兵30000多人,攻打居庸關,羅通身先士卒冒死據守居庸關。

關城西南城牆被敵攻破,羅通命人用布帳圍起來,用水澆注為冰,阻止敵人進入。敵人攻城7日未曾取勝。又轉攻紫荊關,羅通率兵追擊,敵人北逃。

因抗敵有功,羅通被升為右都禦史加太子少保。後建表忠祠,春秋祭祀。

表忠祠正殿座是羅通和夫人像。兩側為侍衛。南配殿正中泥塑張欽像。

張欽明代順天府通州人。任貴州道監察禦史。1517年巡查居庸關。當年農曆八月,武宗皇帝欲出居庸關狩獵。張欽為保皇帝安全,關閉關門阻止皇帝出關北上,並3次進諫陳述理由。幾經周折,武宗皇帝還是出了居庸關。

張欽對武宗皇帝忠愛,武宗皇帝聽從忠諫,君仁臣直成為美談,張欽後升為工部右侍郎。

迎恩坊位於關城南側,四柱三樓。黑琉璃瓦麵,柱子用花崗岩石製成,彩畫成鐵紅色。

迎恩坊是建在關城南門外不遠處的一座牌坊,在其旁邊這有一座涼亭,與牌坊成為一體。

取名迎恩是指:每一次守關將士作戰勝利都會上報朝廷,皇帝會派遣使者,帶著獎賞的聖旨和金錢酒肉到關城慰問戰士,以示獎勵。

守關大將要在此地擺香案供桌迎接聖旨和傳聖旨官,牌坊因此得名迎恩。

城隍廟位於關城內,是我國城隍廟中地位較高的一座城隍廟宇,也是居庸關長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

城隍廟建築規製為:正殿3間,寢殿3間,廟門3間,戲台3間。以上建築的屋麵為黑琉璃瓦黃剪邊。

東、西配殿各3間,建築屋麵為黑琉璃瓦綠剪邊,城隍廟建築為磚木結構,正殿為起脊歇山形式。配殿和廟門為硬山形式,牆體為小青轉磨磚細砌,彩畫為旋子大點金形式,建築麵積538平方米。

城隍廟殿內陳設為:正殿正中主神台塑“居庸關都城隍”一尊,高達3米。城隍兩側各一尊仕女。身前兩側為文、武大臣。

正殿兩山神台塑坐姿判官4名。分別是:掌刑判官、掌生死判官、掌善判官、掌惡判官。

4個山牆角,塑有站姿“牛頭”“馬麵”“黑無常”“白無常”。正殿內牆壁繪有壁畫,它們是“十善圖”“禹門圖”“十八司”“雙龍圖”“皂隸圖”,正殿掛匾4塊。

城隍頭頂,為“浩然正氣”匾。該匾長2.55米,門額掛“城隍殿”鬥字匾。寢殿中房塑著便裝城隍和城隍夫人。兩側分別為臥房和書房。

兩配殿為“閻王殿”。配殿內牆壁繪有“龍圖”和“十八層地獄圖”。

山神廟塑山神和山神夫人。土地廟塑土地神和土地夫人。兩廟內繪有“二十四孝”壁畫和兩幅山水壁畫。

廟門內,塑馬將軍像一尊,白龍馬一匹,轎夫兩尊。廟門內安置轎子一頂。牆麵繪“城隍出巡圖”和“回鑾圖”兩幅。廟門外安放石獅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