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開天險——居庸關2(3 / 3)

城隍發軔於古代水墉,早期是城牆護城河神化的產物,屬自然神。隨著城市的建立和發展,城隍神逐漸演化成社會神。

城隍神原型在我國出現可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明代由於朱元璋封天下城隍和完善祭祀城隍製度,城隍信仰達到了鼎盛時期。

每月的初一、十五入廟進香;新官上任要向城隍報道:城隍、城隍夫人生日,演戲祝壽。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抬城隍木像出巡。每次祭祀活動,參與人數眾多,尤其是“三巡會”“城隍誕會”“求雨求晴”等。

明代以後城隍廟,仿人間官署衙門樣式而建。廟則多神雜居,以滿足不同人們的心理需求。

在城隍廟的廟門前,便是一座南朝北的戲台,前台正對廟門,是古時代供香說神的地方。

每年事逢大祭祀的時候,人們都會在廟前戲台上都要擺放香案。而後,演出戲曲,取悅神仙,古時百姓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求得城隍對關城的保佑。

在明朝時,經過景泰年間的大規模修建以後,居庸關的範圍還分為了5道防線:北麵有岔道城、八達嶺、上關城,南麵有南口,加之居庸關關城,合為5道防線。為此,居庸關在軍事防禦方麵也達到了最完備的程度。

明朝中期以後,明朝的軍事防禦重點轉移到山海關一帶,居庸關的軍事地位開始下降。

清朝時期,尤其是晚清以後,居庸關的軍事地位進一步下降,逐漸成為一個曆史遺跡。

[旁注]

兵部尚書 古代官名。別稱為大司馬,是我國古代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曹魏時置五兵尚書,隋唐始設兵部,成為六部之一。明代兵部尚書稱本兵,既管軍政又管戰略,威權極大。

僉都禦史 古代官名。明都察院設置,分左、右,正四品,位次於正三品之左、右副都禦史。清沿置,左僉都禦史用漢軍,後參用漢人,在都察院辦事。1748年,起右僉都禦史與右都禦史、右副都禦史同為督撫係銜。

女牆 在古代時也叫女兒牆,包涵著窺視之意,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在城牆上築起的牆垛。特指房屋外牆高出屋麵的矮牆。主要作用除維護安全外,亦會在低處施作防水壓磚收頭,以避免防水層滲水、或是屋頂雨水漫流。

閘樓 是放置城門吊橋絞盤的地方的建築,它是城樓的一部分。閘樓多在南方水城有。主要用於進出船隻的。與城樓的功能相似,隻是城樓是進出人車馬的。

三重簷 是古代建築屋頂的形式。在古代建築中,“廡殿”和“歇山”兩種屋頂形式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建築等級。“廡殿”式建築是古建築中的最高形製,代表著最高的等級。三重簷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麵呈矩形,麵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

楷書 是我國的一種字體。也叫正楷、真書、正書。是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畫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今。

炮台 是古代架設火炮的台基,是隨著火炮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戰時工事。一般設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塞,具有兩門以上的火炮,是舊時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構築的永備炮陣地。主要裝備大口徑、遠射程的火炮。陣地為永備工事,比較堅固。

副都禦史 都禦史為禦史的一種。古代朝廷設有專門行使監督職權的機構“都察院”,都禦史即為都察院的長官。都禦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的職務。為都察院左右都禦史的副職,亦分左右,正三品。

太子少保 是古代宮廷的東宮官職,負責教習太子。太子太師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護其安全。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明、清為正二品。曆史上,這類大臣一般作為一種榮譽性的官銜加給重臣近臣。

泥塑 即用黏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2006年入選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民間3000年之久,是至今我國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類手工製品。

工部右侍郎 古代官名。在古代,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製,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侍郎為宮廷的近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於尚書。侍郎下實際做事的官員便是兩名左右侍郎。

硬山 是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屋頂形式。屋頂麵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麵相交,並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牆內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

官署衙門 簡稱衙門。舊時官吏辦事的地方。衙門是由“牙門”轉化而來的。衙門的別稱是六扇門。猛獸的利牙,古時常用來象征武力。“牙門”係古代軍事用語,是軍旅營門的別稱。當時王者打天下,特別器重軍事將領。軍事長官以此為榮,往往將猛獸的爪、牙置於辦公處。於是,營門也被形象地稱作“牙門”。

八達嶺 位於北京西北60千米處,八達嶺地理環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古、張家口的交通要道。八達嶺長城馳名中外,譽滿全球。它是萬裏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

[閱讀鏈接]

明代是我國古代大炮鑄造和使用最興盛時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獻十支新式武器“火銃”。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當時稱為“火龍槍”。明朝建立以後,專門設有兵仗軍器局,研製鑄造大炮。

當時,大炮被稱為“神威大將軍”。在軍隊中,設有使用大炮的軍機營。京城衛戍,長城關口要衝,配備神機營。

明成祖時,下令在長城沿線安置大炮。還有“佛郎機”“神槍”“鐵銃”等。到了明代中葉,大炮的鑄造工業越來越精良,製造出的“紅夷大炮”長可二丈有餘,重3000斤。發之洞裂石城,聲震數十裏。這種大炮,有照門和準星用於瞄準。射程可達500多米。

新中國成立後,在修複居庸關北關城時,考古學家發掘出土石炮彈23枚,最大直徑為15厘米,鐵炮彈6枚,最大直徑5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