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南雄關——紫荊關(1 / 3)

畿南雄關——紫荊關

紫荊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長城的“內三關”,是萬裏長城上曆史最悠久的雄關之一,也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紫荊關位於後來的河北省易縣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磐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穀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

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關城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

紫荊關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曾經曆大小戰爭130多次。明成祖遷都北京後,紫荊關作為北京的北大門,是抵禦來自北方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曆代王朝的難守易攻之關

1403年,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下旨從南京遷都北平,也就是北京。

此時,萬裏長城重要關隘居庸關正式作為明朝京城的北大門而存在。但是,雖然這裏的居庸關對抵禦來自北方異族的入侵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

不過,事實證明,在居庸關附近的紫荊關在捍衛明都京城上,也同樣處於居庸關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

為此,明代兵部尚書於謙還曾親自奏明明成祖說:“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並為畿輔咽喉,論者嚐先居庸、而後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

於謙的意思是說:紫荊關難守,一方麵是與居庸關相比守方對紫荊關重視不夠,另一方麵就是地勢原因。從西向東到紫荊關城下,關前開闊平坦,關後的山坡不高不陡,雖有拒馬河如帶但不足為憑,守方很被動。

同時,明清時期的思想家顧炎武也在他的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

居庸則吾之背也,紫荊則吾之喉也,猝有急則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在我國的曆史上,有許多戰例,都證明於謙和顧炎武的見解是非常正確的。

首先,在公元45年的東漢。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烏恒入犯中原,漢朝曾派伏波將軍馬援出紫荊關,乘敵不備予以進襲。

其次,在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在攻打居庸關時,因金兵憑險據守,久攻不下,他便抽出兵力南下,一舉攻下紫荊關,在北京邊上的河北易縣境內的五回嶺大敗金兵,然後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長城內側向外反攻居庸關,內外夾擊,居庸關被攻破。

種種事例表明,紫荊關是一座難守易攻的關隘,它在捍衛古代華北平原的門戶上,起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那麼,這座紫荊關是什麼時候存在的呢?它最初的樣子又是怎樣的呢?

據縣誌考證,紫荊關建於戰國時期,“燕昭王20年,為燕趙分界”。由於史料的缺乏,現在我們已經無法了解到當時紫荊關的樣子。但從地理位置上來分析,紫荊關作為一方險勝,又與當時的燕長城位置相近。為此,它應該是出現在燕趙之地的可能性最大。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王在這裏設置“上穀郡”並把此關稱為“上穀關”。到了漢代,又改稱為“五阮關”。這時的紫荊關,還僅是一座土石混築的小城。

公元45年,烏恒入犯中原時,馬援將軍便奉命堅守紫荊關這座小城。馬援將軍到烏桓大軍來勢洶洶,便避其鋒芒,大膽地放棄了紫荊關,做出棄城逃跑的假象,誘敵深入。

馬援把軍隊埋伏在關南,乘敵方將士自鳴得意準備揮師南下之際,率3000將士突襲,最後取得了勝利。

隋唐時,人們稱紫荊關為白壁關。同時,在這一時期,朝廷經常會受到北方民族的侵擾,這時,取名為白壁關的紫荊關也為保衛當時的燕京城起到了防護作用。

北宋初年,紫荊又被叫做“金坡關”,後來,由於紫荊關關城內外遍布紫荊樹,盛夏荊花綻開,香飄萬裏,由此得名“紫荊關”,並一直保存到後來。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紫荊關的軍事地位,批準了著名將領華雲龍的建議,改築舊城,新建紫荊關新城。

紫荊關的新、舊兩城牆體皆為花崗岩條石砌築,用青磚封頂並砌築垛口。洪武年間之後,又經過了永樂、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直至明代的最後一代崇禎,都在不斷地修築紫荊關。到明王朝滅亡前夕,紫荊關才建成了後來的規模,成為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係。

從山海關出發,沿著長城先向西北,而後西南,途經慕田峪、居庸關,綿延數百千米,出北京,又到河北易縣,這才到達紫荊關。

經過明代近200年的修建,修成的紫荊關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裏外城相連,城門則環環相套,據說,不了解紫荊關城結構布局的敵兵,即便攻進關城,也像入了迷魂陣,最後隻能被守軍殲滅。

關城麵積約3000平方米,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城牆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4個不規則的城圈,大城套小城。若站在高空俯瞰關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