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關隘——三大名關(3 / 3)

隨著時間的推移,雍雞關的關名不斷更改,先後改為雞陵關、大南關和界首關等。

到了明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南疆,將雞陵關改建為兩層門樓,又在金雞山陡壁上修築炮台數座俯控關口。

到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又下令把雞陵關該為鎮夷關。

關於這段曆史,在《明史紀事本未·二十二》中記載:

成祖永樂五年五月改雞陵關為鎮夷關。

到1539年,由於“安南國頭目莫方瀛遺使臣阮文泰等奉命詣鎮南關請降”,為此,當時的明朝皇帝明宣宗又將鎮夷關命名為鎮南關,以顯示明王朝平複了南方。這樣一來,“鎮南關,關鎮南”的童謠,便從此在當地流傳。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起,鎮南關關隘上開始設立昭德台,關後建有關帝廟,關兩旁築城牆分聯兩山之麓。

到了清朝,人們又在鎮南關上建關樓一層,兩重門,貫以通道,外門額書“南疆重鎮”,內門額書“鎮南關”。後來,由於戰爭,鎮南關關樓不幸被毀。戰爭結束後,人們又重建二層關樓,關後建立昭忠祠。

到清光緒年間,清政府又命人拆去關帝廟和昭忠祠,改建了一座法式樓房用以辦公,人們慣稱“法國樓”。後來,鎮南關的關樓再次被毀,僅剩底層拱門。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座關樓,便將此樓重建,建成了拱式城門和三層樓,並將鎮南關重新命名為友誼關。

這樣一來,保存到後來的友誼關建築群主要包括關樓、城牆、鎮關炮台、金雞山炮台和法式樓等。

其中,友誼關關樓是整個建築群的核心,由底座和回廊式樓閣兩部分組成,通高22米。底座底層全部用長方形料石砌就,建築麵積為365.7平方米,長23米,底寬15.9米,平均高度為10米。

關樓城門為圓拱頂,高10米,前窄後寬,底麵前寬7.25米,後寬8米,長22米為通道。

關樓除了以它厚實的城牆以及城牆上棱角分明的齒形牆堞,透出雄渾無比的陽剛之美外,整個樓體極富民族特色。石欄杆雕刻精細,圓拱形門窗構圖精美,鑲嵌彩色玻璃,玲瓏典雅,門框門板雕花刻意,古香古色。

關樓下的道路從隧道形單拱城門通過,拱門上方用漢白玉雕刻的“友誼關”3個剛勁有力的大字。

關樓底座上原來隻建有一層木結構回廊,重建時加固,並加了兩層回廊,每層回廊平均為80平方米。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欞裝飾了各式圖案,外牆為墨綠色石米貼麵,顯得莊嚴、古樸。

回廊第一層以圖片形式陳列著我國鎮南關的軍事曆史。第二層是中越高級領導人會晤室。第三層是我國九大名關展覽廳。

在這關樓的兩旁,是左弼山和金雞山。主要有左弼山和右輔山古城牆、金雞山古炮台群和左弼山鎮關炮台等。

其中,左弼山城牆在關樓的左邊,右輔山古城牆在關樓的右邊,這兩條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

在友誼關的右側,便是金雞山古炮台,舊名梅架嶺,海拔511米,故又名右輔山。此山海拔511米,西南兩麵為懸崖峭壁,山勢險峻。其山頂有3個山頭,呈鼎立之勢,為守關之兵家要地,曆代均設重兵把守。登上此山可一攬中越邊界方圓數裏迷人的風景。

清光緒年間,廣西提督蘇元春為了加強中越邊境防務,選此山營造了3座炮台,名為鎮北、鎮中、鎮南台。炮台倚山勢而建,均以青石砌就,嚴絲合縫。各炮台除配置有一門可旋轉180度的德製十二生大炮外,還分別築有地下營壘,用以囤積糧草彈藥和士兵居住。

左弼山鎮關炮台位於友誼關左側的左弼山上,也是廣西提督蘇元春督邊時建造的。炮台占地約800平方米,呈圓形,用三合土和料石築成,非常堅固。

炮台分為前衛炮台和主炮台,兩炮台相距80米。

炮台的頂部為主炮位,主炮台分為兩重,外重是高築城垛,東側配以小炮數門,下方為屯兵室與彈藥庫,分東、西、南、北4個門。整個炮台呈四麵環形,四通八達,形成嚴密的防禦體係。

鎮關炮台與友誼關西側右輔山頂上的鎮南、鎮中、鎮北炮台遙相呼應,再配以友誼關樓左右兩側沿至左弼山和右輔山的明代古城牆,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蘇元春稱它為“南陲保障”。

此外,在友誼關,最漂亮,也最吸引人的還有那座法式樓。

法式樓建於1896年,由法國設計師設計,1914年改建。這是當年清政府設在憑祥的“鎮南關對汛分屬”的辦公地點。主要負責邊境的外交事務和維持邊境治安。

法式樓占地麵積約200多平方米,高兩層,樓體結構複雜。樓邊鑲嵌花體圖案精美,壁麵塑畫高雅,但由於年代久遠,且友誼關所處的位置終年高溫多雨,因此,法式樓的部分建築裏麵已經汙跡斑斑,不少地方已經長出了青苔。

在法式樓的旁邊以前還建有關帝廟和昭義祠,均已毀於戰火。

當年,從明代起,友誼關便成為了廣西邊境的商貿重地。因為憑祥與越南山水相連,當時的中越陸上貿易通道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雲南的開化府進入越南;另一條則是從廣西的龍州、寧明出憑祥的鎮南關後進入越南諒山、高平。毫無疑問,鎮南關就此成為中越邊境貿易的集散地。

[旁注]

明宣宗 (1398年~1435年),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1411年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為皇太孫。1425年即位。明宣宗當政10年,重點在治理內政方麵。主動從交阯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我國各族人民與交阯的交流。

金雞山 又稱右輔山,海拔511米,山勢險峻,巍峨,四周懸崖峭壁,威武天成,猶如金雞昂首啼鳴,屹立在南六群山之巔,為南關邊境線上最為壯麗的石山。

廣西提督 全稱提督廣西軍務總兵官,建製於順治八年,世稱“軍門”。是廣西全省最高軍事長官,武職從一品。順治十七年省,尋複故,駐柳州。1661年移駐梧州,1662年遷南寧,1680年移駐柳州,中法戰爭結束後於1886年移駐龍州,1906年遷至南寧。

城垛 指城牆向外突出的部分。城垛在城牆頂端後麵的平台,可以讓防衛者站立作戰。在城牆上方所設置的隘口,可以讓防衛者向外射擊,或在作戰時,得到部分的掩蓋。這些隘口可以加上木製的活門作額外的防護。狹小的射擊口可以設置在城牆裏,讓弓兵在射擊時受到完全的保護。

開化府 地處雲南省東南部的文山州,管轄著文山州的文山、邱北、硯山、馬關、西疇、麻栗坡等縣。我國早期的開化地區,稱“古紅夷國”、“雕齒之倫,獸居鳥語之城”;“元明時期為萬戶府,為宣撫使,為長官司;清代康熙六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長官司地設開化郡。”

[閱讀鏈接]

友誼關地理位置重要, 為曆代軍事要地,均設重兵把守。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派馮子材扼守鎮南關。1885年,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馮子材率部於鎮南關前隘大敗法國侵略者,並收複越南文淵、諒山等地,取得了馳名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1907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發動了鎮南關起義,給清朝廷以沉重的打擊。

新中國成立後,1965年國務院將睦南關改名為友誼關,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陳毅元帥題寫關名,鐫刻在關口上方瑩白色大理石上,塗以紅漆。現關樓為1957年改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