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聰明的能工巧匠們,用了兩根大鐵梁擔在斷崖之上,上麵再壘砌磚石,這種方法在整個長城修建史上極為罕見。
在慕田峪長城東側,長城本來是順山勢伸向東北。可是到一敵樓處突然分出約1000多米的地段,另辟蹊徑擺向東南方向,山勢盡處, 突然終止,在盡頭處修了一個甚是堅固雄偉的敵樓。這段千餘米的長城被人們稱之為“禿尾巴邊”。
這樣一來,長城在此處就形成了三道長城彙於一樓,“三麵極目觀巨龍”的景觀。在慕田峪長城 “牛犄角邊”的兩側,有一段長城被稱為稱為“箭扣”及“鷹飛倒仰”。
慕田峪關山水秀麗,風景如畫,與此段長城組成了獨具秀色的景區,富有詩一般的風光畫卷。慕田峪關是此段長城的精品亮點,它魅力四射,讓人流連忘返。
慕田峪關以其獨特的構造,坐落在險峻山峰之間,扼守著關口內外通道,曲徑通幽的山穀,山坡植被茂密繁盛,花草交織,綠蔭濃鬱,蜂飛蝶舞,鳥語花香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
慕田峪關是長城各關隘中高超技藝勞動的結晶,它不僅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驕傲作品,更為我國古代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旁注]
古北口長城 位於密雲縣古北口鎮東南。是我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係。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台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燕山山脈 是河北省北部山脈。西起八達嶺,東到山海關,大致成東西走向。八達嶺至密雲水庫間山地稱軍都山,密雲以東山地為狹義的燕山。燕山山脈屬內蒙古台背斜和燕山沉陷帶。北部穩定上升,南部大量沉降。
樓櫓 是守城或攻城用的高台戰具。樓櫓頂端設望樓,以瞭望瞰製敵城。在攻城時,同土山配合使用。樓櫓上的兵士偵察和報告城中敵情動靜,土山上的射手根據其指示發射箭矢。三國時,官渡之戰中,袁紹作高櫓,起土山,射曹營中。司馬懿圍攻襄平之戰中,起土山,修櫓。
巡邊禦史 為明代官名。隸屬於都察院,負責巡查京城邊關的治安管理、審理訴訟、緝捕盜賊等事,並設有巡城禦史公署。每名巡按禦史的產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選出兩名候選人,引至皇帝麵前,請皇帝欽點一名。巡邊禦史職責是代天子出巡,專門負責監察,一般不理其他事務,權力極大。
都督同知 指明代軍事職官名稱。明初於中央設大都督府,在大都督和左、右都督之下設同知都督,位從二品。後改定官製,同知都督升為從一品。1380年,為分散大將事權,便於皇帝集中控製兵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從一品,協助左右都督管理本府所轄都司、衛所。南、北兩京各都督府同。
箭扣 位於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千米,箭扣長城在懷柔縣渤海鎮,往東走就是慕田峪,往西走就是大榛峪。山勢非常富於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
[閱讀鏈接]
據說,慕田峪原是一個小山村,坐落在懷柔縣北辛營鄉,這裏山巒起伏,林木蔥鬱,萬裏長城自東南而西北在崇山峻嶺之巔蜿蜒。
由於山勢緩陡,曲直相間,所以極富立體感。為此,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攜手夫人女兒遠渡萬裏來我國觀賞這段錦繡的長城風貌,特意在慕田峪關留影拍照。
慕田峪關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濃厚的曆史文化韻味為慕田峪長城贏得了世界的認同,屬於世界級文化遺產,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明代修內長城時建成平型關
在明代,是萬裏長城修建的高潮時期,當時,明朝不僅建起了“外邊”長城,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
其中,明代在修築“內邊”長城時,這座長城是以北齊所築的北齊長城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嶺等地進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1511年,這段這段長城的修築工程經過了山西靈丘縣西南方的平型嶺,這時,明武宗朱厚照聽說這裏很適合建立關隘,便派人在平型嶺山修建了一個關樓,這座關樓便是後來平型關的主要建築之一。
據說,平型關的名字來源於“瓶形”。由於北齊在這裏修築的長城曲折蜿蜒而類似瓶形,因此該地得名瓶形寨,金朝時稱瓶形鎮,明朝時,當關樓建成後,便改稱為“瓶形嶺關”,後來,因為“瓶”字和“平”字的讀音差不多,人們便改稱為“平型關”了。
曆史上,平型關自修成後,便成為明代內長城的重要關口。後來,在1545年,以及1581年時,明代朝廷又派人對這座關隘進行了增修,形成了後來的平型關關城。
這座平型關關城一直保存下來,整座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呈正方形,關城周長約為1000米,後來的殘存城高約有6米。
關門坐西朝東,南北東各置一門,門洞用券栿相間的方法築成,高4米,寬2.7米,牆厚2.7米。城內匾額上書“平型嶺”3字,兩側嶺上還有明長城的遺跡。
不過,隨著曆史的變遷,平型關上於明朝時建成的關樓早已經不在,隻能看到僅有的一點廢墟而已。
平型關地勢險要,北依恒山,南有五台,兩座山峰巍然聳立,陡峭險峻,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兩山之間有一條不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兩山之間的帶狀低地是成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
平型關城依險而建,扼守著東連紫荊關、西接雁門關的一條東西向古道,使平型關與這兩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是北京西麵的重要藩屏。
此外,在平型關的周圍,還有很多的美麗景致,如雲岡石窟、北嶽恒山和懸空寺等。這些美麗的景致把平型關襯托得更加雄偉。
[旁注]
北齊 是我國南北朝時的北方王朝之一。550年,由文宣帝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國號大齊,建元天保,建都鄴城,也就是河北省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史稱後齊。曆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恒,共經曆了六帝。
雲岡石窟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最大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閱讀鏈接]
平型關又因發生了震驚中處的平型關戰役而聞名。
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在遭到了八路軍115師的埋伏戰襲擊,經過6個小時激戰,日軍有100多人被擊斃,有100多輛汽車和大量軍用物資被擊毀和繳獲。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長了我國人的誌氣。
平型關是我黨我軍抗日戰爭第一個大勝仗的遺址,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具有自然意義和曆史意義的軍事博物館。
曆史久遠的南疆重鎮友誼關
公元前140年,漢朝的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即位,為使漢朝邊疆得到安寧,漢武帝下令在國界邊疆修建起我國的第二條萬裏長城——漢長城。
在修建這條長城時,漢武帝選擇在鬱林郡雍雞縣地區,也就是後來的廣西憑祥和龍州縣城及上金一帶設置了雍雞關,以鎮南方。這座雍雞關便是我國後來有“南疆重鎮”之稱的友誼關最初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