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關隘——三大名關
慕田峪關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慕田峪村北,是我國萬裏長城中較為雄偉壯觀秀美的一段。修建於明朝,坐落在燕山山脈之上,長城橫亙,依山就勢,以險製勝,陡緩相間,此關堪稱長城關隘中的經典之作。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台鄉的平型嶺上,是靈丘和繁峙的分界線,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此關隘始建於1511年,是明代時期的重要關口。
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此關隘始建於漢朝,曆史上,幾經改名,最後才取名為友誼關。
明朝為軍事防禦建慕田峪關
1402年,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當上了明朝的皇帝。這時候,明朝雖然處於強盛階段,但是,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等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
為此,在朱棣當上皇帝以前,他的父親朱元璋為了加強北京西北和山西等地的軍事防禦,早在1368年至1390年之間,便對北京西北至山西省大同的外邊長城和河北省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和長城進行了修築。
到朱棣當上皇帝時,為了繼續加強北京西北地區的軍事防禦,在1404年,朱棣命人在位於北京東北地區的懷柔渤海鎮慕田峪村北處,修建了一座關隘。
此關西接北京昌平縣的居庸關,東連北京密雲縣的古北口長城,因在溝穀抬頭仰望,仿佛上可接天,故名“摩天峪”關。後來,由於“摩天”與“慕田”近音,且“峪”和“穀”是通假字,於是,人們便把此關叫做慕田峪關了。
此關坐落在燕山山脈之上,據說,當年,明朝修建此關時,從1404年開始修建,直至1571年秋才修建完成。
這道關隘屬昌鎮黃花路所轄最東隘口,是明代護衛京師和皇陵的重要關口之一。
此關隘自明朝修建完成以後,一直保留到後來,它與其他長城關隘相比,有很多不同點。
首先,其他長城關隘一般都是先建立的關隘,再修建的長城,而這座關隘則是先修周圍的長城再修建的關隘。
據說,慕田峪長城為明代初期開國大元帥徐達指揮所建。關於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在古籍《同治十二年遷安縣誌》中有清楚的記載:
明初,徐中山築邊城牆,自山海關西抵慕田峪,一千七百餘裏,邊防可雲密矣。
同時,在《日下舊聞考·邊障·卷一百五十三》中也記載著:
慕田峪關,永樂二年建。
如此種種說明,這裏都是先建立的慕田峪長城再修建的關隘。
其次,其他長城關隘的主體都是關城,而慕田峪關的主體建築則是由三座空心敵樓構成的正關台。
這座正關台長40米,寬30米,高20米,3座敵樓通連並矗,兩側樓較小,中間樓較大,3座敵樓之上有3座望亭,關門不設正中,而是在關東側,進出關台也是在兩側敵樓設門,這種獨特的關台建築為萬裏長城所罕見。
慕田峪關扼守著慕田峪地區北通塞外高原、南通京師與皇陵的捷徑要道。1404年,在這座關隘始建時,明朝朝廷便派兵駐守此地.
作為關台,這裏是3座敵樓並矗,連成一體,居高臨下,四周箭窗,上建樓櫓,環以稚堞,邊城射孔,滾木礌石,弓箭射敵,八方觀望,左右相救,火力交叉,兩側垛口,外設擋馬坑,內外設支城。如此格局,可稱為最完整的軍事防禦係統工程。
為此,當這座關台修建完成後,它便成為北方民族南下融合的前哨陣地,在當時,它不僅是防禦的重要關口,更是京師軍事要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明朝,慕田峪關口設有重兵駐守。明皇室為加強對邊防務的督察, 1403年至1456年的50多年裏,都會派大臣經略邊務,數年一遣。1506年以後,改派大臣為專設巡邊禦史,改數年一遣為巡邊禦史每年年終把邊防情況繪圖具冊,上報中央。
巡邊禦史出巡時,帶有皇帝簽發的“璽書”,到各關隘巡視的任務是:“軍戒之調發、城堡之繕修、烽諜之嚴明、尺籍之稽搜、器械之治具,鹹聽斷而仰成焉。”
不僅如此,到1522年,慕田峪關置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兩員。
為了便於巡邊禦使檢查慕田峪關隘等處的防務。1556年,新任巡邊禦史楊右泉重修建了供巡邊禦史用的官署,這個官署定名為“察院”。
1644年,清廷沿用明製,在懷柔境內的慕田峪關、石塘路等19個關隘均設有重兵駐守。清代定都北京後,仍視慕田峪關為京師屏障,設防城使、把總,統領重兵駐守各軍事要地和關隘。
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衝,被稱為“危嶺雄關”。當然,讓這道關隘成為軍事要衝的另一原因還有慕田峪關旁邊的長城。
這段長城西接居庸關,東連古北口,為京師北門黃花鎮的東段,自古被稱為拱衛京師、皇陵的北方屏障,而慕田峪關更是明代擁護京師和保護北方皇陵的重要關口之一。
據《長安客話·卷七·關鎮雜誌》中記載:
居庸關、黃花鎮、邊城、慕田峪、灰嶺口具係衝地,雖宣、薊為之屏障,紫荊藉以身援,然外而扼控要害,內而擁護京陵,幹係至重。
據說,慕田峪長城最早修建曆史是在南北朝時,當時,由於北齊國始建,到隋唐時,當時的朝廷又曾多次派兵修葺。
到明代,雖然徐達在慕田峪長城遺址上重新督建此段長城,但是,到了明中期,此段長城又有所毀壞。
為此,到1568年,明穆宗朱載垕又特命抗倭名將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鎮、昌鎮、保定三鎮練兵事,率軍對慕田峪段在內的2000米長城進行了整修。經過此次修整後,這段長城便一直保存到了後來。
慕田峪長城多建在外側陡峭的崖邊,依山就勢,以險製厄。牆體高七八米,牆頂寬四五米,牆頂上兩邊都建有矮牆垛口,可兩麵拒敵,外側還挖掘有擋馬坑,使防禦功能更加完善,建築材料以花崗條石為主。
慕田峪長城的垛口不是開口的長方形,而是呈鋸齒狀。射洞築在垛口的下方,它不是圓形孔,而是頂部呈弧狀的方形孔。險要之處還修有炮台。
慕田峪長城敵樓密集,從慕字一台,即大角樓至慕字4台正關台不到500米,就設敵樓4座;從慕字一台至慕字20台,長度僅3000米,敵樓、敵台、牆台、鋪房就25座,這種百米左右就有一座敵樓的長城段也是不多見的。
慕田峪長城擁有雙麵垛口。其他段長城,多為長城外側一麵建垛口牆,而慕田峪段長城卻兩麵都為垛口牆。垛口牆即守城將士對敵作戰的掩體。兩麵垛口牆,即意味著兩側同敵作戰,可見慕田峪段長城在曆史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慕田峪長城內、外支城並存。支城,即在主長城之外根據戰事需要順山勢又節外生枝修出的長城。慕田峪的外支城即連接慕字11台的長城,內支城即“禿尾巴邊”。
據說,明代在重修慕田峪長城時,在牆頂的兩側都加修了垛口,還同時新設置了滾木石雷石孔,可攻可守。而修築 “刀把樓”,可控製製高點,減少對主城的威脅。
慕田峪長城從正關台左側起,隨山勢翻轉,奔向遠方。長城由山腰直伸山頂,在山頂立一敵樓後,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又驟然升起,直到海拔940多米的地方,繞了一個大彎,其形狀酷似牛犄角,蒼勁雄渾,人們把它稱之為“牛犄角邊”。
長城從“牛犄角邊”繼續往前延伸,經過一個名叫“箭扣”的地方,這裏是已達海拔1044米的山峰,兩側陡峭如削。在修築長城時,必須從山頭的外側斷崖絕壁上通過,又不能把這個製高點留在外麵,使用磚石、木材顯然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