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000米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裏長城西端起點。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裏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萬裏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後者較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明朝用百年時間建成嘉峪關
明朝初年,河西地區還在元的殘軍的手裏,為了收複這片土地,明太祖朱元璋任命手下大將馮勝為征虜將軍,率兵三路前往河西。
不久,馮勝帶領部隊大獲全勝,為了加強河西地區的軍事防禦,一次,馮勝和其隨從從甘肅酒泉騎馬向西2000米,涉水過“九眼泉”登上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嘉峪塬。
登上嘉峪塬,馮勝將軍勒馬向四周一看,見南麵賀蘭山斜刺長空,西麵戈壁如海,北麵黑山威嚴,東麵清泉綠洲,而嘉峪塬仿佛河西走廊這條連通東西的大河的中流砥柱。
於是,馮勝將軍暗下決心,想要在此建立一道重要的關隘。
回到京城,征虜將軍馮勝立即入宮上奏明太祖,稱嘉峪塬“此咽喉要地,令關踞其中,當固若金湯”。
朱元璋很信任馮勝,立即派人去嘉峪塬修築關城,以控製西去的交通要道。這座關城於1372年建成,朱元璋親自以此關旁的山命名為嘉峪關。
據史書上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關可守也“。
曆史上,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禦工程,經曆了160多年的時間,共有4次大規模的擴建。
首先,在1372年第一次築成土城,周長約733米,高約6.7米,就是後來的內城夯築部分,當時隻是有關無樓。
到1495年時,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關樓,也就是說,嘉峪關關樓是關城建成100多年之後方修建的。
關於這件事,在史書上記載說:“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望之四達”。
又過了11年,也就是1506年,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的樣式、規格修建了內城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築物。
經過這次修建,嘉峪關的城樓雖然修好了,卻依然是孤城一座,河西邊境的番兵在而後的十幾年裏兩度圍困攻破嘉峪關,或是幹脆繞過它去劫掠附近地區。這讓嘉峪關附近的人們很是煩惱。
1539年,兵部尚書翟鑾巡視西北,看到孤苦伶仃的嘉峪關,認為這裏必須加強防務,便上書皇帝懇請加固嘉峪關的關城修繕邊牆,於是,嘉峪關便有了明代時期的最後一次擴建。
之後,嘉慶帝命人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並在關南關北修築兩翼長城和烽火台等。
至此,一座規模浩大,建築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岩崗之上。這座古老的關隘一直保存到後來,整座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
嘉峪關關城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簷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
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麵積2.5萬平方米。牆高9米,加垛牆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築,6米以上用土坯加築。曆經600多年,牆體雖有剝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
據說,當年,修築這座城牆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製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
在後來的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麵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和修築內城城牆的分工情況。
上麵清楚的記載著,修築工程結束後,人們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牆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牆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製度,保證了長城和內城城牆工程的質量。
內城開東西兩門。其中,內城東門也稱光化門,門額上刻“光化門”3字,麵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采的石條鋪成。
在光化門的城樓上,便是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的光化樓。
“光化樓”為三層三簷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曆了近500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於關城之上,盡顯是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內城西門也稱柔遠門,門額刻“柔遠”兩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各遊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在內城東西二門外,還有甕城回護,麵積各有500餘平方米,布局森嚴。
東甕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甕城”,門額刻“會極”兩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裏相會,從這裏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
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除了東西甕城,在內城西門外,還有當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的羅城。
“羅城”是應敵的正麵,“凸”字形城牆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城牆正中麵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3字,上麵建有嘉峪關樓。
“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
羅城兩端與外城牆相接,外城牆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連。
在嘉峪關的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14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
其中,角樓建在內城的四角,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牆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直達城頂,由於時代的變遷,這條馬道已經不複存在。
站在角樓上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築,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台樓閣建築形式,是我國幾千年建築曆史及建築形式的延續發展。
關城內西麵城垣凸出,中間開門。這裏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製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西有磚砌羅城,東、南、北三麵土築圍牆,連接長城。由此形成城外有城,重關重城,成並守之勢。
據說,當年,明代將士們建關時,匠師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隻剩一磚。
那是明正德年間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隻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