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雄關——嘉峪關(2 / 3)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隻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簷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

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地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

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直到後來,此磚仍一直保留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的後樓台上,供人觀摩。

當年,在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

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裏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籲短歎。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隻見上麵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麵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

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

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千米的峽穀地帶,該峽穀南部的討賴河穀,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

當年,是這座關隘修成後,再修建的附近的長城,為此,這座古老的關隘,是明代萬裏長城的西端起點,它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旁注]

征虜將軍 指古代統兵將領名稱。漢代始置,祭遵曾任此職。魏晉南朝沿置,是重要的統兵將領之一。如南朝宋征虜將軍位第三品,下設長史,司馬、記室掾、中兵參軍、谘議參軍,行參軍和主簿等。明代於戰時由總兵掛印稱征虜大將軍或副將軍,統兵出征作戰。

兵備道 古代官名。明製於各省重要地方設整飭兵備的道員。置於各省重要地區。明洪熙年間始置,本為遣布政司參政或按察副使至總兵處整理文書,參與機要之臨時性差遣。弘治年間始於各省軍事要衝遍置整飭兵備之“道員”,稱為兵備道。掌監督軍事,並可直接參與作戰行動。

嘉慶帝 (1760年~1820年),愛新覺羅·顒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發號施令,嘉慶帝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

垛牆 是指城牆上齒狀牆體,相應的非齒狀牆體稱作宇牆,垛牆和宇牆合稱作女兒牆。垛牆名字來源於垛牆上的垛口,垛口即牆麵上凹下的部分,從這個口向外張望比較安全。垛牆的高度高於人的平均身高,人站在垛牆邊,小半個身子正好可以從垛口探出來,這利於士兵用弓弩射擊。

榫卯 也稱鬥榫,就是指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這是我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他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就是指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

諸侯 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在周朝,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閣樓 就是樓房的空間比較高,在中間再從新製作一層閣樓樓板。即指位於房屋坡屋頂下部的房間。我國的文化精神,特別重視人與自然的融洽相親,閣樓就很能體現這種特色。樓內樓外空間流通滲透,環繞各層有走廊,供人登臨眺望。

牌樓 又名牌坊,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極為重要的一種類型,其建築布局細膩,結構緊湊,形式多樣,遠看巍峨壯觀,近看玲瓏剔透,已成為我國的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牌樓象征著威嚴、榮譽、表彰。

[閱讀鏈接]

據說,當時修嘉峪關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2000米以外的地方燒製而成。

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

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裏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

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

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清代名將林則徐留詩古關隘

嘉峪關自從正式建關之後,風風雨雨過了幾百多年,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因為這道關隘是明長城西端的起點,又是明代最雄偉的長城關隘,為此,自從它修成後,便引來了眾多名人為它吟詩、作賦。

其中,第一位為這座古老的關隘作詩的名人是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生於1785年,福建省侯官人,自幼聰明好學。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

1838年,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並節製廣東水師,查辦海口。

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鴉片近20000箱,約237萬餘斤。

1842年,由於種種原因,林則徐被貶職。被貶新疆的林則徐經過嘉峪關。當林則徐乘坐的馬車吱吱呀呀剛出關口,厚重的城門就在他身後砰然關閉。

林則徐沿著戈壁荒灘向新疆伊犁默默行進。此時,心情沉重的林則徐寫下了《出嘉峪關感賦》四首。

第一首為: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裏征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隻見一丸泥。

第二首為:

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

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

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第三首為:

敦煌舊塞委荒煙,今日陽關古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