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塞尊崇——雁門關
在我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千米處,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峰,橫亙在雁北高原與南屏忻定盆地之間,相傳古時因有一隻神雁落於此山,因而得名雁門山。
峻拔的雁門山上,內長城蜿蜒於山巔之間,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長城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雁門雄關,“天下九塞”屬第一,從戰國時期開始,這裏就是戰略要地。從唐代開始,人們將它稱為“雁門關”。
趙王為建長城而始建勾注塞
公元前7世紀前後,正是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在這個時期,我們國家形成了很多了個諸侯國,其中,以楚國、齊國、中山國、魏國、韓國、秦國、燕國和趙國等最為著名。
在這一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防止自己國界周圍的諸侯國的入侵,便開始在自己的諸侯國邊界修建起了保衛自己國家的長城。
公元前333年,趙國的君主趙肅候命人以趙國南部、魏國北部的漳水、滏水的堤防為基礎,築建起了第一段趙國長城,以防禦周圍的魏國和齊國的攻擊。
當這條長城建成後的30多年時,趙肅的兒子趙武靈王為了防禦位於趙國北麵的胡人和匈奴,又命人在內蒙古雲中、雁門、代郡一帶修築了趙國的第二座長城。
為了鞏固這第二座長城的防禦力量,在修建這座長城時,趙武靈王又專門命人在雁門山一帶修建了一座防禦關塞,並因山而名為“勾注塞”。而這座著名的關隘便是最早的長城關隘雁門關。
不過,雖然這座關隘是在趙武靈王時期始建的,但是,雁門山這個地方卻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
據說,雁門山在古代被稱為勾注山、勾注陘、陘嶺,或稱西隃、西陘。在我國古籍《穆天子傳》卷一道:“甲午,天子西征,乃絕隃之關登。”
這時雁門山被稱作“西隃”之名,第一次出現在古籍中。
後來,西晉文學家郭璞曾經加注:“登,阪也。疑此謂北陵西隃。隃,雁門山也。”《爾雅》上也說:“北陵西隃,雁門是也。”
這些古籍上的資料證明,雁門山最初的名字是叫“西隃”的。
勾注山是北嶽恒山其中一支,橫亙100餘千米。《山西通誌》記載:
山西起分水嶺,得漯水源,為寧武之天池;東訖平刑關,連枚回嶺,及渾源之恒嶽,橫亙二百餘裏,介滹沱、桑乾兩川之間。
關道北出,通大、朔、寧三府地。古曰西隃,亦曰西陘,又曰陘嶺。
雁門山又是勾注山的其中之一段,當時勾注山名氣大,所以籠統地稱為勾注山。
戰國時,因此處地勢險要,塞外又是戎狄之區,也就是林胡、樓煩、襜襤等民族所居之地,所以趙國便在這裏“築城守道謂之塞。”
後來,在《呂氏春秋·有始覽》中曰:“何謂九塞?太汾、冥阨、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勾注、居庸。”
而這裏的“勾注”便是後來被稱作雁門關的關隘。
這座關隘位於山西代州古城北20千米處,北嶽恒山主峰雁門山中。
雁門山因兩山東西對峙,其形如門,飛雁出於其間而得名。勾注塞高踞雁門山上,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華北的一條重要通道。
它的東麵連接紫荊關和倒馬關,西麵連接寧武關和偏關,均為後來的萬裏長城上的重要關隘。
當年,趙國命人修成這座關隘以後,又在此地設置了雁門郡,並命趙國名將李牧常駐此地以防匈奴的進攻。
曆史上,李牧是與白起、廉頗、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千字文》上就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的說法。
在雁門關一帶,一直流傳著關於李牧的傳說。據說,李牧小時候家境貧寒,父親早喪,與母親相依為命。十幾歲就每日上山砍柴,母親為他人幫工做針線,母子二人過著淒慘的日子。
成年後,李牧的母親去世後,李牧偶然得到了一把寶劍,便決定把寶劍獻給趙王。
可是,當李牧帶著寶劍見到趙王時,寶劍卻又變成了一條青龍飛走了。
趙王激動萬分,對著滿朝文武大臣說:“這是寶劍薦英才,李牧你就是我的寶劍,當今雁門郡外,匈奴經常犯我邊境,命你為大將軍去抵禦匈奴去吧。”就這樣,李牧就被派到雁門郡上,駐守著趙國的北大門。
李牧來到雁門後,勵精圖治,一改以前和匈奴交戰的方法: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
這段話是《李牧傳》裏的記載,大致意思是這樣:李牧有權根據實際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稅收都送進將軍幕府中,作為士兵的費用。他下令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兵,教士兵射箭、騎馬。謹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偵察人員,優待戰士。
製定規章說:“匈奴如果侵入邊境來搶掠,應立即進入營壘堅守,有膽敢擅自捕捉俘虜的處斬刑。”
這樣一來,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嚴謹地舉烽火報警,戰士們隨即進入營壘防守,不敢應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什麼傷亡和損失。
李牧這樣的做法當然讓人很懷疑。匈奴認為,李牧弱不禁風,所以很是耀武揚威,而李牧自己的屬下呢,更是覺得李牧窩囊,便瞧不起他。
這時,趙國的國王換成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了李牧的事情後,趙王便讓李牧趕緊出戰,但李牧不聽,依然如故,憤怒的趙王罷了李牧的官,並找別人代替李牧。李牧便隻好回家去了。
但是,趙王換將的結果總是打敗仗,同時證明李牧的戰略是無比的正確。
趙王一看不行,隻好重新請李牧出山,而這時的李牧和趙王講開了條件:“複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複強起使將兵,牧道:‘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如約出山,繼續來到雁門做守將,還是堅持原來的戰略思想,“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
又過了幾年,士兵們每日在雁門郡操練,而且又得到了很多賞賜,所以士氣高昂,皆欲死戰,李牧看到形勢向有利方向轉化,於是選了1000多輛馬車,近萬匹快馬,以及數十萬的士兵,並親自領兵進入匈奴的地盤,將匈奴打敗。
之後,李牧又帶領大軍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奔走,其後10多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趙國邊城。
後來,勾注塞附近的人為了紀念李牧對此關隘的守護,人們在此關隘的附近,建成了李牧祠。
這座李牧祠一直保存到後來,位於關城天險門外東側,亦稱武安君祠、靖邊祠、鎮邊祠。
祠宇建築規模宏大,山門前有石砌平台,上豎石製旗杆1副,配設石獅一對。正中左右各築踏朵台階,並配以石雕石欄柱石欄板。
山門兩旁建有鍾鼓二樓,祠院分前後兩時,前院兩側為廂房,正麵過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麵供有韋陀像。過殿兩側留過道,設東西庫房。後院正殿為大雄寶殿,供有一佛二菩薩。
正殿左為方丈,右為祖師堂,東西配房為師房。在主殿東邊,順台階而下有窯屋多孔,名“九窯十八洞”,石基磚券曾為兵堡。祠內懸掛朱衣道人傅山親筆對聯:
重台唱法祥雲遍覆菩提樹;
蓮台傳經瑞口光臨極樂天。
此外,在祠堂內,還有古代的殘碑13通。
當年,自從李牧在雁門郡命兵操練,並打敗匈奴、襜襤等軍以後,勾注塞便成為曆代王朝的作戰要地。
不過,勾注塞正式被稱為雁門關卻是在唐朝初年,當時,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製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古籍《唐書·地理誌》中描述這裏:
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