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塞尊崇——雁門關(2 / 3)

這是勾注塞第一次被人們稱為“雁門關”。

後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等朝代在雁門關設置關城約四百餘載,到元朝時,還設又千戶所,不過,到元朝末年以後,雁門關的關城均被毀掉,不複存在了。

[旁注]

漳水 位於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境內,是京山縣四條主要河流之一,其名始見《水經注》。漳水從湖北省隨州市入京山縣境,東南流經坪壩、晏店、小寨子,流入安陸市境,注入溳水。漳水在京山縣境內,河道縱穿坪壩鎮全境,橫貫羅店鎮北部邊緣,全長40餘千米。

《穆天子傳》 是古代記述周穆王事跡而帶有虛構成分的傳記作品。又名《周王傳》﹑《周王遊行記》。為汲縣魏襄王墓所得竹書之一。共6卷。前5卷記周穆王駕八駿馬西征之事﹔後1卷記穆王美人盛姬卒於途中而返葬事﹐別名《盛姬錄》。

《爾雅》 是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係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裏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麵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樓煩 是北狄的一支,約在春秋之際建國,其疆域大致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嵐、寧武一帶。另外有一種說法認為,古樓煩國不是戎狄之國,而是周天子所封諸侯,為子爵。到戰國時期,樓煩國以其兵將強悍,善於騎射,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於是,趙武靈王便向樓煩等部落學習,推行“胡服騎射”的構想。

廉頗 (約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頗,山西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曾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晉陽,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

《千字文》 即由1000字組成的韻文。南朝梁武帝時期,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是為我國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來不得有所重複,但周興嗣在編纂文章時,卻重複了一個“潔”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實際隻運用了999字。

趙惠文王 (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66年),亦稱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的第二個兒子。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林胡 “胡”是北語“人”的意思。在戰國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胡”,其中主要為“林胡”和“樓煩”。林胡,又稱林人、儋林,為林中胡人之簡稱,生活於森林中。據說,“林胡”活動地區正是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包括今伊金霍洛旗、東勝區和準格爾旗及東越黃河到晉北山地森林區。

廂房 指在正房前麵兩旁的房屋。我國的風俗,人住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這樣,能充分接受陽光,做到冬暖夏涼,這樣的房子就叫正房。在正房的前側麵,還可以分別蓋出兩溜房子,這就是廂房了。坐東朝西的叫東廂房,坐西朝東的叫西廂房。

窯屋 是我國北方民居建築。窯屋的造型和槎窯差不多,也是窯巢的掩蓋體和瓷坯周轉的輔助設施所構成,為磚木結構的大型建築,一般占地 600平方米。所有柱子,全用多節、彎曲、不刨皮、一人合抱的大雜木。窯巢上部為屋脊,其他部分為上下兩層,底層正中央後方為窯巢,其餘為“落”。

祠堂 習慣上稱宗祠,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宗廟製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後來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到清代時,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

[閱讀鏈接]

在曆史上,雁門關一直是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前線要塞,許多名將在這裏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除了趙國的李牧在這裏大破匈奴之外,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

“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裏,他表麵佯死躺下,心裏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裏,複收餘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

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

明朝時為防敵重建雁門關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了明朝,但是,元朝的殘餘勢力仍有很多,他們時刻想著重修建立元朝。

當時,元將擴廓帖木兒擁兵數十萬屯駐山西,李思齊、張思道等盤踞陝西等地,遼陽、雲南等地都有元朝勢力,但實力最強的當然是山西擴廓帖木兒,明廷亦視其為頭號勁敵。

為此,位於山西門戶的雁門關的守禦便又變得非常重要起來。

這時,雁門關由於重重原因已經破敗不堪,為此,在1369年,朱元璋便命人在雁門關的原址上,分別在西陘修舊創新,在其北口構築城堡、望樓、烽火台、牆障等,而在東陘則築路修垣,大建關城。

關於這段曆史,在《明·兵誌》上有清楚的記載:

洪武二年,命大將軍徐達等籌備山西、北平邊。又詔山西都衛於雁門關、太和嶺口並武、朔諸山穀凡七十三隘俱備戌兵。

由此可見,在洪武初年時,明朝對雁門關的守禦是相當重視的。

到了1372年,明朝在山西代州設“振武衛”,明代大致5600人稱衛,當時一郡設所,連郡設衛,而且在各地要害之處設置衛所,並在雁門關設千戶所。

兩年後,朱元璋繼續命代州的吉安侯將雁門關的關城北移數裏,重新建立關城。

這段曆史,在我國古籍《代州誌》中記載:

關城洪武七年築,周二裏有奇。關外大石牆三道,小石牆二十五道。

在明代,自從朱元璋幾次下令重建雁門關以後,明代後來的幾位皇帝在位期間一直沒有停止對明長城和各個關隘的修建,當然,雁門關也在修建之內。

據史書上記載,雁門關最後一次修護是在1605年,經過這次修護以後,雁門關終於形成了後來的規模。

這座著名的雁門關由關城、甕城、東城和西城,以及圍城等幾部分組成。

其中,關城城牆高10米,周長約1000米。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

關城的東西北三麵開辟了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

關城東門又稱天險門,石座磚券,額匾篆體書刻“天險”兩字。牆垣設垛口,門洞板一道,青石板鋪路。天險門上建有“雁門樓”,坐西朝東,麵闊5間,進深4間,四周有走廊。

建築為重簷歇山頂,正麵明間為隔門,兩頂間為磚砌牆,背麵除兩圓形窗戶外,其餘用磚砌成。平板枋上施以鬥拱,有昂有翹,屋頂交以青灰瓦,正脊兩端安大吻,四角懸掛風鈴。樓內空暢,供兵丁巡察、瞭望。

關城西門又稱地利門,石座磚身,門匾上刻篆體字“地利”兩字。此門坐向南北,所建門樓為“楊六郎祠”,兩側塑孟良、焦讚像,供設楊門郎鐵刀一把,城樓上供設大炮兩門。雁門關的甕城位於關城北側地利門外,城高及關城之半,設有暗門。

甕城門俗稱小北門,石券門頂,額匾書刻“雁門關”3個大字。兩側的鑲嵌磚上還鐫刻這一副對聯:

三邊衝要無雙地;

九塞尊崇第一關。

這些字一磚一字,相傳為朱衣道人傅山先生所書。城門上有樓,磚木結構,謂甕城門樓。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關城的東西門樓都已經被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