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塞尊崇——雁門關(3 / 3)

雁門關的東城位於關城城郭內古關道東側製高點,明洪武時興建,正德年間翻修。東城為大磚城,據《雁門關地理總考》中記載:

周圍二裏三百五十步,據山,無壕塹,垛口六百。東西城門二,曰雁門,曰雁塞。

東城南部與關城天險門延伸城牆連為一體,西與關城地利門延伸城牆連為一體,北順山脊至穀底與圍城關門寧邊樓連為一體,築有營房、馬廄,為守關屯兵之所。

雁門關的西城位於關城城郭內古關道西側高台,跟東城同時興建並重,為石城。據《雁門關地理總考》中記載:

石城高一丈五,周圍二裏三百四十餘九步,垛口五百,城門一。城內為千戶所,倉場一,草場一。

西城的南部順山脊延伸到西城製高點,與兵堡連為一體,北折至西城角樓、天險門城牆,東經角樓到地利門與城牆連為一體,城內設營盤,為守關將士操練守禦之所。

西城與東城中有城牆間隔,城牆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樓一座,正中建有城門和城門樓一座。城頂建威遠樓一座,俗稱“雁月樓”,為明嘉靖年間建築。西城門外東側設校場,校場設點將台。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約為5000米。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穀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城門坐南向北,上築有寧邊樓,俗稱明月樓,為明代嘉靖年間所建。

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為守關禦敵第一道防線。

雁門關兩側群峰挺拔,山勢陡峭,中間夾一小路盤旋曲折,穿城而過。關城正北的山岡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的靖邊祠。

關城以西是明代洪武年間第一次修建的雁門關關城,這座舊關城俗稱為鐵裹門。

舊關城位於勾注山頂鐵裹門外。鐵裹門因石峽呈黑褐色而得名,為人工開鑿關隘。關口呈“V”字形,頂寬30米,底寬3米,穀深200米,長50米。所建關城形勢險要,壁壘森嚴,東西寬約20米,南北長約200米。

不過,由於修建時代的久遠,到後來,這座舊關城上,僅存周圍牆基,南有屋基4處,北有烽火台一座。

在曆史上,自鐵裹門設關後,“勾注塞”之名便正式由“雁門關”之名取代。鐵裹門和關城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並建造了敵樓、烽火台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禦體係。

在鐵裹門附近,還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後來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米,牆高6至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的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後,最終與外長城相連。

除此之外,在雁門關的關城周圍和山下還有古關道、隘口、常勝堡、西陘寨、雁門渠、新廣武城、舊廣武城等60多處明代遺址和遺跡,這些也都是雁門關防禦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古關道亦為勾注塞古道,全長30多千米。南起太和嶺口,經富拉溝、城上、石牆溝、吳家窯、黑石關溝,越製高點鐵裹門,下趙莊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為止。

這條古盤關道一直保存,鋪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有古詩稱讚它:

遙望雁門關,山高不可攀;

鳥飛青嶂低,人在白雲間;

虎豹千群壯,貔貅萬灶閑;

中原如此險,保障獨慚顏。

隘口即是古雁門關北口,俗稱白草口,是雁門十八隘之一。一隘兩堡,南為太和堡,北為常勝堡,中隔連綿山脈。據說,春秋戰國時,白草口為南北要衝,沿雁門古關道,過往商旅不斷。

隘關跨河而建,設3道隘牆,6座隘門,6座堡台,東西與長城連為一體。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隘口到後來僅存隘門一座,額匾書刻“容民畜眾”,堡台一座,額匾書刻“猴嶺”。

雁門關附近的常勝堡位於白草口隘關西高地,為古西陘鎮舊址。南接雁門關古道,與太和堡遙相呼應,北望關外漠原,與舊廣武古城對壘。周長500多米,石基磚砌圍牆,東北隅建有武廟,堡門額匾書刻“常勝堡”3字。上款豎書“萬曆甲寅都禦史吳仁慶”,下款為“布政使閻士選立”。

雁門關西陘寨位於太和嶺口北城頂上,因太和嶺口曾名神仙隘,故又叫神仙橫城,是山西代州著名三寨之一,立於北宋時期,為隘口軍事戍守屯兵之地。

雁門渠位於勾注古道東側,古廣武城北麵。據說《寰宇記》引《圖經》中雲:

魏牽招為郡守,鑿源為渠,注水城內,民賴其益。

也就是說,在北魏時期,雁門關城內井水鹹苦,居民汲水往返需要3500米左右,於是,人們便牽招開渠引北山水進入城內。

這雁門渠是古代州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不過,隨著曆史的變遷,這座河渠早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僅存一條河渠遺址。

曆史上,自雁門關修成以後,它便與寧武關、偏頭關為我國萬裏長城內長城的“外三關”,這裏峰巒疊嶂、山崖陡峭,關牆雉諜密集,烽猴遙相呼應,東西兩麵將老營口坷申池口、陽方口、東隆口、西烴口、匕樓口。大石口、石口、馬蘭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連為一體,地勢十分險要,為千古兵家征戰之地。

為此,雁門關是珍貴的古代軍事文化遺跡,為我國的古代物質文化增添了風采。

[旁注]

代州 即現在的忻州市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北踞北嶽恒山餘脈,南跨佛教聖地五台山麓。代縣文物古跡遍布,雁門關居九塞之首,天下聞名。春秋時晉地。戰國時趙地。秦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境。兩漢、魏、晉因之。後魏亦為雁門郡地。後周移肆州治此。隋改為代州。

篆體 又稱篆文、篆書,是我國一種書法樣式。篆體,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被認為在周宣王期間以籀文的形式係統化,當時是以垂直規則出現的瘦長字體描繪。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正脊 又叫大脊、平脊,位於屋頂前後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正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均有正脊,卷棚頂、攢尖頂、盔頂沒有正脊,十字脊頂則為兩條正脊垂直相交,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麵。

角樓 是古代曆來建築物中常見到的一種輔助建築。這種建築主要設於防守式建築物的棱角轉彎之處,故名“角樓”。角樓多為防禦設施,結合牆、台、塔、堡壘等其他的防禦設施,起到了防守作用。角樓是一種用於城市防禦的特殊建築,它分布在城牆四隅,可供防禦者登臨了望敵情。

貔貅 指傳說的瑞獸。相傳貔貅是一種凶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流傳下來的都沒有分為雌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一角和兩角的,一角的稱為“天祿”,兩角的稱為“辟邪”。在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

布政使 古代官名,明初沿元朝官製,在各地置行中書省,明洪武年間撤銷行中書省,分為13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別隸屬於它。宣德以後專設總督、巡撫等官,都較布政使職位高。清代正式定為督、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與按察使並稱兩司。

[閱讀鏈接]

關於雁門關旁白草口的來曆,據說還和一個動人的曆史故事有關。

相傳,在北宋時,朝廷以奸臣潘美為帥,北宋名將楊繼業為先鋒鎮守北地,三軍來到雁門關安營紮寨。潘美讓楊繼業到關口外駐紮,也就是後來的白草口。

當時,這道關口並無名稱,潘美想羊怕吃敗草,就把這裏叫敗草口好了,試圖把楊繼業困死關外。

後來,楊繼業遭潘美陷害,老百姓紀念楊家忠心報國和憎恨潘美之奸,便將敗草口改為白草口,因為羊怕吃敗草喜吃白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