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門戶---娘子關
娘子關又名葦澤關,在河北、山西兩省交界處,是兩省的咽喉要地,山西人把娘子關內外作為省內外的標誌,因此,它也有“三晉門戶”的稱號。
娘子關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有萬裏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娘子關後來的關城是明代嘉靖年間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作為一個赫赫有名的關隘,娘子關的地理位置、關名由來及曆史沿革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因“娘子軍”而命名的關隘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在太原地區的當太守的李淵起兵,希望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這時,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李三娘及女婿柴紹還在京城長安。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李世民便寫密信讓柴紹速赴河東。
臨行前,柴紹對妻子說:“嶽父舉兵,讓我前去。我想同你一起去,怕途中多有不便。要是留你在這裏,又怕有危險。怎麼辦呢?”
李三娘聽罷答道:“你隻管快走,我這裏自有辦法,請你不要牽掛!”
柴紹趕赴太原以後,李三娘就悄悄離開長安,在長安附近丈夫的家鄉戶縣住下。
當時,李三娘聽說當地莊稼歉收,民眾饑餓,她便將丈夫家的家產變賣,並買成糧食,救濟百姓。
隨後,李三娘便以護塞守院為名招募了一批兵丁,組成了一支隊伍。她還嫌隊伍弱小,又前往山中說服匪寇,組成了一支義軍。因為這支部隊是由李三娘組建的,所以人們稱這支部隊為“娘子軍”。
不久,李三娘和自己的娘子軍一起攻下戶縣,占領周至,進而沿渭河西進,又拿下了武功、始平等縣。四個月後,李三娘手下的娘子軍已經有了70000人。
617年,李淵主力渡過黃河,才知道女兒已在關中為他打下一大片地盤。李三娘挑選了10000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
會師後,柴紹終於和李三娘相見,從此,柴紹夫婦跟隨李淵,南征北戰,為大唐開國立下汗馬功勞。
唐朝建立後,因為夫君柴紹是平陽人,所以,李三娘被李淵封為平陽公主。
這時,大唐雖然建立,但是,李淵隻是大致控製了半個關中,他的四周都是敵人。為此,他派出平陽公主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駐紮在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
山西是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屏障,無山西則中原和關中不穩,而定縣東北的綿山上便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道,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在這裏,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敵人從這裏進入山西。
平陽公主和她的娘子軍駐守的這個關隘,原名為葦澤關,當娘子軍到達這裏後,又對這裏進行了重建。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於是人們將此地重新命名為“娘子關”。
據說,平陽公主駐守在此地以後,雄關固若金湯,威懾敵人不敢跨越太行山一步。而山西的娘子關也因為有了平陽公主的娘子軍的駐守而更加出名了。
娘子關城築在綿山山腰,背依陡崖,下臨峻穀,形勢非常險要。
娘子關的重要性,同隔山相對的井陘關相似,在於控製太行第五陘井,但也有其獨特性。滹沱河支流綿河從娘子關城西北流來,在關下穿過井陘,東流至河北平原中部。
井陘是晉中和冀中地區之間最便捷的通道,娘子關依山靠河,居於井陘西口,這種形勢使它既成了三晉門戶,又成為京畿藩屏,對保障山西和北京城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當然,在曆史上,這座原名為葦澤關的關隘早就已經存在了,據說,它最早是戰國時期中山國所建長城的關口之一,唐朝派娘子軍駐守這裏以後,又在此地設立了承天軍戍守處,從767年至779年,平陽公主又帶領娘子軍們在此地修建了“承天軍城”。
到宋代時,宋代朝廷又在此地建“承天寨”。
不過,娘子關之名的最早文字記錄卻是在金朝末期的古籍中出現的,當時,著名詩人元好問在他的《遊承天懸泉》詩句中寫有“娘子關頭更奇崛”之句。這是,娘子關第一次出現在古籍中。
但盡管如此,在娘子關的附近,娘子關人始終以平陽公主為傲,並且,當地的人們也一直保留著許多與平陽公主有關的曆史遺跡和動人傳說。
這些傳說中,最著名的一個,當屬“米湯退敵兵”。
據說,平陽公主率領娘子軍駐紮娘子關之後,憑借天險,修築工事,嚴密布防,不給敵人可乘之機。
一次,自稱漢東王的劉黑闥部大舉進攻娘子關,平陽公主眼見敵人來勢凶猛,一麵向太原告急,一麵指揮娘子軍與居民嚴防死守。由於關內軍隊兵力不足,娘子關的情況十分危險。
麵對數倍於其的軍隊,平陽公主心急如焚,在城樓上焦急地踱著步子想著主意,同時極目遠眺,等待著援軍到來。
忽然,她無意中看見遠處田野上豐收在望的穀子,頓時急中生智,計上心來,於是,她下令城內軍民立即收割、架鍋、用新米熬製米湯,米湯熬好後,平陽公主又令部眾乘夜色從關上全部倒入關前溝壑中。
第二天,娘子關前溝壑中米湯橫溢,敵人哨兵發現後,疑為馬尿,急忙報告主帥。劉黑闥部的主帥出帳觀望,隻見城樓上旌旗招展,軍民喊聲震天,戰鼓擂動,便錯誤地判斷援兵已到,由於害怕中了埋伏,敵人最終不戰而退。
當劉黑闥部得知此乃平陽公主的疑兵之計時,太原的援兵已到,他們隻能望城興歎了。
平陽公主的勇敢為她贏得了後人的尊敬和推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可敬的公主,便在娘子關城堡東門約300米處,修建了一座妒女祠。
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妒女祠早已經不複存在。但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當年曾四處逍遙雲遊,來到娘子關的妒女祠,並為這座祠作了一首《平定道中》,詩寫道:
雨後春流瀉黛脂,李湮作頌托微辭。
行人飲馬來偷見,一陣花飛妒女祠。
此外,在娘子關一帶,除了這座妒女祠,還有另外有一些和平陽公主以及她的娘子軍相關的重要遺跡,這些遺跡包括宿將台、水簾洞和娘子關瀑布、石頭水潭等。
其中,宿將台在娘子關東門裏,是一處磚砌的高台,相傳,這裏是平陽公主的點將台。
據說,平陽公主在娘子關任元帥期間,表現非常勇敢,常常身不離鞍,手不離刀,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豪。
登上宿將台,天地寥廓,頓覺心曠神怡。憑欄眺望,或遠望蒼山巍巍,或俯視大河滔滔,水光山色與古老的娘子關城堡相映成趣,有明有暗,若濃若淡,宛如進入一幅水粉描繪的山水風景畫中。
水簾洞瀑布位於娘子關城東門東南方向的500米處。飛瀑奔瀉,懸流百尺,散縷似珠,山城溝穀中泉眼累累。當地人稱為“海眼”的懸泉,是眾泉眼中最大的一個。瀑布落差30餘米,寬約10多米,“海眼”泉水翻滾,激起層層白色浪花,響聲震耳。
平地湧出的泉水,從“海眼”旁邊的峭壁上直瀉而下,彙入桃河,形成水簾洞瀑布。
娘子關瀑布也名飛泉,位於娘子關城堡東門附近約300米的妒女祠下,瀑布寬6.5米,落差40米。因臨娘子關而得名。它是澤發水的源頭,人稱水簾洞,山坡穀中泉眼累累,形成懸泉。
明代文人喬宇有《瀑布泉詩》,這樣詠此泉瀑景觀:
回頭形勢接綿山,為看懸泉數往還。
石乳下通滄海底,浪花高疊翠峰閑。
娘子關遺跡上的石頭水潭在娘子關後的大山上,是一個被人們稱為“洗臉盆”的地方。
這個洗臉盆實際上是一個石頭水潭,它位於光滑的青石板上,有一個直徑10厘米、深30厘米的泉眼。石頭水潭的泉水清澈,旱年不幹涸,澇年不外溢,水位常年保持在小水潭的5/6處。據說平陽公主當年常在這裏洗臉梳頭,所以後人稱之為洗臉盆。
有人把泉眼裏的水舀完後,清清的泉水又從底部神奇地自然冒出,直至水滿為止。
[旁注]
河東 指的是山西。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山西。河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傳說中“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都在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