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 屬西安市轄縣,距西安市區78千米,是關中平原著名的大縣之一。域內西南高,東北低,山區占76.4%,為千裏秦嶺最雄偉且資源豐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無垠的關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巒疊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嶺山脈。山、川、塬、灘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
渭河 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今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鹹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彙入黃河。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關中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太行山 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之間。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千米,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
元好問 (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山西人。他在詩、詞、文、曲、小說和文學批評方麵均有造詣。他的詩風格沉鬱,存詩1361首。其詞藝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散曲,用俗為雅,變故作新,今僅存9首。
揚州八怪 是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的總稱,他們也稱揚州畫派。“揚州八怪”有8人,他們是金農、羅聘、李方膺、李鱓、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揚州八怪多數出身於中下知識階層,他們或生長於揚州,或為外省來此僑居,在揚州繁華的書畫市場上出賣自己的書畫作品。
元帥 在我國,漢語元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其名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晉國名將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屢立戰功,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從南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
[閱讀鏈接]
雖然很多人認為,娘子關這一名字的由來是和平陽公主的娘子軍有關,但是,在娘子關附近,人們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座關隘的取名和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有關。
據說,在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之子重耳被迫出走。一次,重耳非常餓,他的隨從介子推便把自己的肉割給重耳吃,使重耳活了下來。
後來,重耳終於成為晉國的國君。重耳想找介子推,好報答他。此時,介子推已經隱居到綿山。
重耳便來到綿山。但介子推隻想在綿山上守護母親,而不見重耳。重耳便下令燒山逼其出來。火滅後,重耳發現介子推和母親已經死去。
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便下令以後在這天全國禁煙以悼念這位忠臣孝子,我國寒食節就這樣傳了下來。
後來,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認為,寒食節不準生火的習俗會殃及百姓。便在第二年的寒食節在綿山上用火自殺了。人們為了紀念介山氏,便把這裏稱為“娘子關”。
明嘉靖年間娘子關得以重建
曆史上,著名的娘子關同其他關隘一樣,也是屢毀屢建,最後一次重建是在明代的嘉靖年間。
當時,明朝的國都是北京城。此時,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屢入山西,時刻向東威脅著明朝京畿大門。這時,苦心經營的娘子關已不再是為了防東,而是為了防西,即防止敵人從山西經井陘侵入京畿。
為此,明代把宋朝命名的承天寨改為承天鎮,並正式使用娘子關之名。
明嘉靖年間,明朝正是大力修建“九邊十三鎮”防禦體係的時期,到1542年時,修築大軍正是修築昌平鎮防禦的階段,而娘子關城堡便也屬於昌平鎮管轄的內邊防禦之內,為此,在這一年,娘子關城堡便順利的得以重建。
重建的娘子關城堡,背依高接雲天的嵯峨綿山,麵臨澗壁如削的萬丈深穀,桃河環繞其西北,曲折奔流。關隘依山傍水,居高臨下,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這座著名的娘子關城堡一直保存到後來,城堡有東、南關門兩座以及長650米的城牆。
城堡的東城門是磚券城門,也就是門洞,又稱外城門,雄偉堅固,門洞上方鐫刻“直隸娘子關”5個字。
東城門的上麵有一個平台,是為檢閱士兵、瞭望敵情而修建。後來,人們在平台上修起城樓。城樓蔚為壯觀。站在城樓上,關外著名的燕趙古道,蜿蜒起伏,盡收眼底。
城堡的南城門,也稱內城門,下麵是磚券,上麵是門樓,門樓複簷懸有“天下第九關”匾額。
整座南城門雄偉高大,氣勢壯觀。城樓建於門洞之上。城門上的“宿將樓”依然巍然屹立,便是平陽公主聚將禦敵之所。在門洞上方,刻著“京畿藩屏”4個大字,顯示著娘子關在戰略防禦上的重要性。
此外,關城內還有關帝廟、真武閣等古跡。街道、民宅仍保持著唐代風貌。居民多為明清時期的“軍戶”後裔。
在娘子關城堡的兩翼,是雄偉的萬裏長城。這裏的長城依山勢蜿蜒,和娘子關渾然一體,甚是壯觀。
當年,這座城堡修成後,明朝朝廷又專設守備力量,讓娘子關易守難攻,使敵軍不敢輕易向此處進犯,從而保衛了明京畿南部的一時安定。
另外,在娘子關,除了這座著名的城堡和城牆,在娘子關的關下,還有一個依山而建的娘子關村莊,村內村民順水而居,房舍多為石頭壘砌,每間房屋都有百年以上的曆史。
在這個村落裏,水網似的溪水沿著牆基穿房過戶,村中的婦女在各自家門口洗衣洗菜。水從石槽流過,又淌進一個個階梯式的圓形石臼,之後不知在什麼地方消失了。
村裏人打開院內的井蓋,彎下腰就能從裏麵拎起一桶蕩著水花的河水。有的村民在自家的院中修建小橋自娛自樂,讓溪水沿著院子轉。
在村裏的普通人家,隨處可見這樣的情景:頭頂上葡萄架,橋邊石桌石凳,夜晚有流淌的水聲相伴,觀花賞月,世外桃源之感油然而生。
水給了村子靈氣,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間美景。位於村東的葡萄院是最具代表性的水上人家之一,因院內種有一棵樹齡超過70年的葡萄樹而得名,葦澤關泉水從小院中流過。
每到盛夏,小院內上有濃濃的綠蔭,下有清澈的泉水,再加上精製的石凳、假山、小橋,共同構成了一派宜人的江南水鄉風光。
娘子關村中有24台大石磨,很遠就能聽到大石磨轟隆隆的響聲。在河水的推動下,大石磨日夜不停地轉動。周圍十裏八村的人都趕著牲口來村裏磨米磨麵。
同時,村中家家戶戶都有自製的水動石磨,加工糧食根本不用出戶,更少了一份推碾轉磨的辛苦。為了便於尋找,各家的大門上都刻有一號磨、二號磨……根據磨的編號尋找人,準能順利找到。
穿過娘子關村的是一條古時稱為“興隆街”的明清古道。從古道那些依舊保持古風古韻的民居建築和青石板路上的坑窪,仍能讀出它久遠的曆史。
精明的娘子關村人靠著24台大磨加工糧食,沿街開店設鋪,迎接四麵八方的客人。買賣人家的門楣寫有“招財進寶”“財源茂盛”等吉祥話。詞句通俗易懂,透著一份樸實,這正是晉中生意人的特點。
娘子關村的民居雖說都是石頭壘砌,但從寬窄、大小、高低、先後上,還是能夠分出各家的財力。居住在這裏的村民大多數是商賈後代,也有守關將士的後代,故此留下了胡、楊、馬等幾個大姓。
其中,胡家的祖宅遠非相鄰的民居可比。它門樓寬大,護牆石塊上雕有各種吉祥圖案,門前的一對石獅非常氣派。這所宅院沒有山西有錢人家民宅那樣的寬闊,但照壁、耳房、廂房等一應俱全,尤其是磚雕更加精美、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