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門戶---娘子關(3 / 3)

[旁注]

九邊十三鎮 “九邊”特指明代先後設置於北邊地區的9個重要軍鎮,它們所組成的防線直麵北方各少數民族,對保衛京畿及內陸地區起著重要作用。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製府駐固原,是為九邊。加上“密雲、昌平、永平、易州”等四鎮,共十三鎮。

直隸 指舊省名。宋製,地方行政機構以州令用勁,其直屬京師者稱直隸。元不屬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縣,亦稱直隸。明、清不屬府而直屬布政司的州稱直隸州。特指今河北省。

軍戶 即為我國古代世代從軍、充當軍差的人戶。東晉﹑南北朝時﹐士兵及家屬的戶籍隸於軍府﹐稱為軍戶。軍戶子弟世襲為兵﹐未經準許不得脫離軍籍。北魏軍戶亦有用俘虜充當的。宋朝將應募充軍的人戶稱為軍戶﹐軍士年老退伍後除籍。軍戶製度在元﹑明兩朝最為完備。

石磨 是用於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在古代,我國古人對糧食加工,剛開始是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晉代,我國發明用水作動力的水磨。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磨是平麵的兩層,兩層的接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麵時被磨碎,形成粉末。

門楣 就是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一般都是粗重實木製作。古代按照建製,隻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哪怕你是大戶人家,富甲一方,沒有官場上的身份,也不能在宅門上標示門楣。

照壁 是傳統建築特有的部分,明朝時特別流行,一般講,在大門內的屏蔽物。古人稱之為:“蕭牆”。在舊時,人們認為自己宅中不斷有鬼來訪,修上一堵牆,以斷鬼的來路。另一說法為照壁是我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稱“影壁”或“屏風牆”。

[閱讀鏈接]

娘子關作為戰略要地,隻要華北有事,就為兵家所必爭。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時期,娘子關曾再度發揮防守的作用。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軍占領了華北大片土地後,原來急想從平型關侵入山西占領太原,不料受到八路軍的沉重打擊。

三年後,八路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娘子關也曾成為戰場。當時,晉察冀軍區派10個團兵力擊破日軍占領的正太線,破壞重點為娘子關至平定路段。八路軍主力攻入娘子關,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

新中國成立後,娘子關的軍事意義退居其次,旅遊價值開始突顯。在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這座著名的軍事要塞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給當地人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文人雅士為娘子關留下佳作

娘子關地處晉冀要路,這裏曆史悠久,古跡眾多;上關旁太行蒼莽,古關崔巍,綠水如帶,飛瀑瀉玉。

曆代文人墨客至此,或佇立城頭,看碧空閑雲,聽空山鳥語,憑吊烽煙曆盡的古戰場;或步入峽穀,嬉戲碧波,賞玩懸瀑,領略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娘子關秀麗的山水融雄渾的北疆風光與清秀的南國水韻為一體,激發了那些前來遊覽的雅士的創作靈感。於是,一篇篇千古華章就此而生。

首先,為娘子關留下佳作的是宋代的文學家李俊民,在他的《莊靖集》裏曾經收了一首寫娘子關瀑布的詩,詩名為《水簾洞》。詩中寫道:

傾倒蛟室瀉瓊瑰,派落空岩雪浪催。

卷地風姨收不住,素娥垂下玉鉤來。

在文人的筆下,娘子關瀑布更有韻味,它仿佛是倒懸於懸崖絕壁上,仿佛是素娥不小心垂下的玉鉤。

之後,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在晚年遊覽娘子關時,也特別寫下了一首讚美水簾洞瀑布的長詩《遊天懸泉》。詩中寫道:

詩人愛山愛澈骨,十月重來犯冰雪。

懸流百裏行不前,但覺飛湍醒毛發。

閑閑老仙仙去久,石壁姓名苔蘚滑。

此翁可是六一翁,四十三年如電抹。

並州之山水所洑,駭浪幾轟山石裂。

隻知晉陽城西天下稀,娘子關頭更奇崛。

在這首《遊天懸泉》長詩裏,作為一個“六一翁”,元好問極力歌頌了娘子關水簾洞瀑布的聲勢浩大,他感到並州之山為水所洑,奔流而下的瀑布似乎可以轟裂山石。

當然,為娘子關之美,不僅僅在娘子關的瀑布,娘子關關隘本身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為此,明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為這座關隘寫了一首詩名為《娘子關》的詩。詩中寫道:

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關前高義旗。

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

平陽公主與娘子關連接是緊密的,她駐守娘子關期間表現的勇敢為她贏得了後人的尊敬和推崇。

作為史學家,王世貞看到娘子關,自然就聯想到娘子關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平陽公主。在詩中,王世貞表達了對平陽公主的敬意,並發出古關雖在,巾幗已無的感慨。

到了清代,著名清代官員王祖庚遊覽過娘子關之後,也為這座關隘寫下了一首《娘子關》。詩中寫道:

娘子軍容講武台,雄關嵲屼倚山隈。

城臨葦澤湍流急,寨望承天曙色開。

尋到源頭飛瀑雨,坐來樹底絕塵埃。

聖朝休養幹戈息,鄭國渠邊沃草萊。

王祖庚是一個愛民如子的清官,王祖庚看氣勢磅礴的娘子關瀑布,他首想到的是灌溉,想到的是養幹戈息,人民幸福。

悠悠娘子關,有寫不盡的詩。這些作品,不僅可作為了解娘子關曆史的參考資料,還可為觀賞娘子關大好風光的遊客增添雅興。

[旁注]

李俊民 (1176年~1260年),字用章,自號鶴鳴老人。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韓王李元嘉後裔,排行第三。少時得名儒傳授程氏之學,即北宋哲學家程頤、程顥兄弟二人所奠定的“理學”,後隱居嵩山。能詩文,其詩感傷時世動亂,頗多幽憤之音。有《莊靖集》。

素娥 是古代對月亮的別稱。在傳說中亦是月中女神,即嫦娥。月亮夜行於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時圓時缺,缺而複圓,盈虧更替,周而複始,於是,古人便對月亮有了以下一些別稱: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暉、玄燭、素暉、暉素、素影、霄暉、皓彩、圓光、圓景、圓影、圓缺、清暉等。

並州 我國古代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誌上》記載, 並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現在的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帶地區。

王世貞 (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後七子”領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於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20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祖庚 (1700年~?),字孫同,又字礪齋,江南鬆江府金山縣人。1727年中進士,授山西興縣知縣。適逢旱災,申請開倉平糶,未等批複,即令百姓赴倉買穀,使群眾得以渡過災荒,後升隰州知府。一年後調任平定州,在戰事紛繁中勸學不息。著有《十四日兒年譜》和《礪齋詩鈔》初集等。

[閱讀鏈接]

話說,為娘子關寫詩的王世貞生活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一次偶然的機會,王世貞應邀到娘子關遊覽,拜謁了妒女神祠。

同時,他還讀了唐大曆年間,由上柱國、遊擊將軍李諲撰寫的《妒女頌並序》碑文,讀完後,王世貞覺得妒女是一位超凡脫俗的人間美神。

後來,王世貞又聯想到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遊承天懸泉》詩中“風雨不憂驚妒女”等名句,他佇立娘子關城頭,看到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思緒萬千。期盼出現一個像妒女一樣的人來,一改社會之沉悶,於是偶感而發,用史學家的眼光寫下了《娘子關》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