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孕育 —— 遠古遺存4
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
長江上遊地區,在3700年以前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那時,各部落烽煙四起,為了抗擊強敵的入侵,部落首領們紛紛在其住地周圍築牆挖溝,造城設關。
這一時期,長江上遊的三星堆地區,進入到了一個文明發展時期。這時,哨棚嘴文化和寶墩文化相繼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種以陶小平底罐、高柄豆、鳥首形器等為特色的新型文化。
三星堆是緣於其古域內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廣漢市境內的鴨子河與牧馬河之間的台地上,是長江上遊地區最為重要的古代城垣。
三星堆城垣的東、南、西三麵為人工夯築城垣,北麵以鴨子河作天然屏障而形成的麵積達3500平方米的大型古城,這樣大的城池在當時實屬罕見,可見當時的建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古城的布局是南寬北窄,呈梯狀,東城牆由主城牆、內城牆和外城牆三部分組成。城內大型夯土、土坯磚城垣和木構梁架建築群開始陸續出現。
主城牆頂部是用土坯磚作為建築材料,,城內房屋的房麵分為方形、長方形和圓形三種類型,多以方形和長方形為主。
有的房屋麵積僅是一間10平方米的小房,也有麵積超過60平方米的中等房屋。其中,最大的房屋進深8.7米,麵闊23米,麵積達200平方米,且數間相連,並具有木構梁架的大型宮殿式建築。
在不同的房屋之間還設有散水設施和引水出城的溝渠。這樣精心建造的規格如此高的大型聚落,便是上層統治者集團活動的處所。
當時,三星堆是一批社會地位頗高、且掌握一定權力的特殊階層活動的中心。階級發生了嚴重分化,已經出現了奴隸製,能工巧匠們經常把飽受摧殘的奴隸形象雕成石雕。
在三星堆有兩個大型的祭祀坑。坑內有次序地分層堆滿了各種形製奇特、不同質地的玉石禮器、金器、青銅人像、象牙、骨渣等數以千計的器物。
這些器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象征至高無上王權的金杖。金杖長1.42米,重約0.5千克,刻有精美的魚鳥圖案和人頭像,這是最高權力的標誌物。
此外,祭祀坑裏還有代表各諸侯首領的數十件與真人大小相仿、神態各異的青銅人像和人麵像。其中高達2.62米,重180多千克的青銅大立人像,是我國最大的青銅雕像,有“東方巨人”之稱,這是以巫師身份出現的王,集政權、神權於一身。由此可見,三星堆已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實體。
在三星堆,兩株高大的青銅神樹作為溝天通地的祭祀用具非常引人注目。青銅和尊作為禮儀用器,其他各類銅器也都具有宗教祭祀的性質。
禮儀用玉器多達上千件,不同種類的玉器各有其代表意義。玉琮、玉璧用於宗教儀典;玉斧、玉戈、玉矛、玉劍作為儀仗,象征威武的軍權;玉璋代表禮儀用器;象牙、海貝等則作為奉獻給神靈的祭品。
這一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禮製體係,隻有享有崇高威望、擁有最高權力的王才能舉辦盛大的活動。三星堆正處在一個興盛的奴隸製國家時期,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無不透射出濃濃的王都氣息。
這一時期,農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和種類都有所增多,尤其是鋤形器的出現,標誌人類已正式進入鋤耕農業階段。穀物收割工具石刀也得到有極大的改進,更加提高了勞動效率。
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畜牧業的發展,多數居民還在住宅邊上圍起柵欄,飼養家畜。同時,大量餘糧的出現,也促進了釀酒業的發展,這些都使人們的飲食結構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進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手工業門類齊全,銅器、玉石禮器和陶器的數量具有相當規模,其加工製作技藝更勝一籌,並且擁有獨立的製造加工作坊和一大批專門從事各種手工業生產、技術熟練的工匠。
玉石器的加工製造向高精化發展,且數量大增。玉石器主要是璋、璧、圭、琮、矛、斧、等高檔用品。
當時陶器的製作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高柄豆、小平底罐、圈足盤、壺、瓶、鳥首形器等,構成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陶器物群。
部分陶器還采用了輪製技術,紋飾也十分豐富。在陶器生活用器中,陶酒器獨領風騷,釀酒的高領大罐,飲酒的觚、杯,盛酒的甕、罐、壺,溫酒的器具,以及舀酒的勺,一應俱全。
陶食器數量也很多,碗、碟、盤、豆、罐等日常生活用具,應有盡有。各種精美的陶塑工藝品如虎、象、牛、豬、羊、魚、蛙等,在同時期的其他地區是絕無僅有的。
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紡織業的發展,人們日常所用的衣物皆用不同質地、多種形製的紡輪紡織而成。縫紉和刺繡織錦技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人們開始身著長襟的服飾。
紡織業發展的同時,金器加工、漆器製造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雕花鏤空的漆木器等高檔消費品卻為少數貴族統治者所壟斷。
在這一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加速了商業貿易的速出現,也推動了社會生產關係的巨大變化。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以後,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現了商品交換和貨幣經濟。
人們使用數量眾多的海貝、銅貝和玉石璧瑗等到集市上交換自己所需的物品,生活在衣食基本無憂、秩序井然的禮製社會裏。
雄厚的經濟基礎為三星堆的統治者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證。這時的三星堆已是一個規模宏大,功能設施齊備,具有了國都性質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數千年以後,在三星堆發現了這一重要的古人類遺址,並以其首先發現地三星堆而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是由30餘個文化點構成6個大的遺址組成的,總麵積達12平方千米的大型遺址群。三星堆遺址被稱為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文明是一個嶄新的、高度發達的長江上遊文明,已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星堆時期,人們在承繼寶墩文化因素的同時,又受到中原二裏頭文化的強烈影響。
中原二裏頭文化南浸,最初在長江中遊鄂西地區稍作停留,然後由鄂西地區溯長江西上進入四川東部,再由此折而西北,最後向川西成都平原滲透,三星堆的居民就是在這股強大外力的作用下,推進並發展了舉世矚目的原始文明。
[旁注]
哨棚嘴文化 一處距今約4500年至6000年的古人類遺址,該遺址年代屬三峽地區在新石器時代以及更早期,是長江中上遊的一條重要文化走廊。在哨棚嘴遺址先後發現了墓葬、灰溝,並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少量骨器、銅器等。
禮器 我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征伐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規格有嚴格的等級限製,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權力。禮器可由玉、青銅、木等製成,其中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又稱彝器。
鏤空 一種雕刻技術,是在物體上雕刻出穿透物體的花紋或文字。鏤空是外麵看起來是完整的圖案,但裏麵是空的或者裏麵又鑲嵌小的鏤空物件。鏤空是應用陶瓷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指在陶坯體上透雕花紋。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已有透雕圓孔為飾,清代時這一工藝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