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新篇 —— 開創輝煌1(2 / 3)

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和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吳越文化的地位也日顯重要,到唐中葉以後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文化區。

到了五代和兩宋時期,吳越文化得到了全麵的發展。而北宋,更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及“兩浙之富,國用所恃”之說。

元明清時期,是吳越文化的鼎盛期,其水平在全國首屈一指,時有“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之稱。

嶺南文化區地處我國最南端,瀕臨太平洋,獨特的地理特征,奠定了嶺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嶺南曾一度處於相對孤立、閉塞和落後的狀態,很難從鄰近文化區中獲得先進的文化因素,並與其進行文化交流;又由於它瀕臨海洋,容易受到海外文化的強烈衝擊和影響,使其具有一種開放性、兼容性、善變性的文化特征,富有冒險創新精神。

嶺南文化可以遠溯到舊石器時代。在曲江縣馬壩區獅子岩出土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

到了新石器時期,長江文化已經成為嶺南地區的主體文化。如廣東新石器中期遺址發現的彩陶,就與我國東南沿海或長江流域的彩陶有關。而廣東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峽文化遺址發現的有肩石器、幾何印紋陶、幹欄式建築及栽培稻等,都說明了它與長江文化的一致性。

大約在商代末年,嶺南地區已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的青銅器時代已經曆了數百年的自身發展,加上吳越文化、楚文化等的影響和滲透,終於出現了奴隸製的生產關係,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秦代靈渠的開鑿,不僅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係,而且成為嶺南文化汲取內地先進文化成就的主要生命線,揭開了嶺南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嶺南文化在內地文化的影響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唐代高僧禪宗六祖慧能,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使印度佛教中國化。

唐宋時期,嶺南繼續向前發展,並成為長江文化與域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據點,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這就是具有平民傾向、充滿商業色彩的市井文化。

明清時期,是嶺南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嶺南的戲劇、詩歌、小說、史學和科學技術等方麵的成就,均居全國領先地位,在長江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桂文化區,又稱廣西文化區,地處我國南部邊疆,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交界,東、北、西三麵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省接壤。長江支流延伸到廣西境內,並通過靈渠進一步溝通了與廣西地區的聯係。它雖在地理上也屬嶺南地區,但其文化發展上有著自身的特色,因此應該單獨劃為一區。

“柳江人”、“麒麟山人”化石的發現,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廣西境內就已經有遠古人類活動。到新石器時代,該地區的主體文化就是長江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生活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越人駕駛著“雙身船”,大批移徙到廣西東部,這就是文獻所載的“駱越”和“西甌”人。他們在這裏創造出了名揚四海的銅鼓文化,並成為今日壯侗語族諸民族的先民。

綜上所述,長江文化是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為主體,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贛文化、閩文化、淮南文化、嶺南文化等亞文化層次而構成的龐大文化體係,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在相同的文化規則下聚合成一個共同的文化體,那就是長江文化。

[旁注]

元謀人 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共計左右門齒化石兩顆。後來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至森林環境中。

三苗 我國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彭蠡湖之間長江中遊以南一帶。當禹的夏部落聯盟跨入奴隸社會時﹐三苗已開始有了階級分化。

北陰陽營文化 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薛家崗文化以東的南京、鎮江,向西與薛家崗氏族為鄰,向東與崧澤文化相接。主要遺址有江蘇太崗寺、卸甲甸、廟山,江浦蔣城子,安徽朱勤大山等。

馬壩人 是1958年,在廣東韶關曲江馬壩西南的獅子山石灰岩溶洞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屬於早期智人。被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可能是一位中年男性,呈卵圓形,無頂骨孔,眼眶上緣為圓弧形,與尼安德特人相似,鼻骨相當寬闊,與後來人不同。

惠能 (638年~713年),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憲宗追諡其為大鑒禪師。曾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我國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閱讀鏈接]

在成都商業街有一座大型船棺墓。據推測,這是古蜀國開明王朝的王族墓地,數量之多,體量之大,堪稱全國之最。該墓是一座大型長方形、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麵積約620平方米。最大的棺木長18.8米。

整個葬具是用上等整木楠樹木刳鑿而成,形似獨木舟。船棺的隨葬器物也相當豐富,以漆木器數量較多,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獨木棺為陪葬棺木,有少量陶器和銅器,其棺木也要比船棺的簡陋許多。在墓坑上還有規模宏大的地麵建築遺跡,範圍與墓坑基本一致。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坑及其地麵建築、巨型船棺、多具殉葬的棺木、精美亮麗的漆器,尤其是大型編鍾或編管漆基座表明,這是一處極為罕見的大型墓葬,充分顯示了墓主人生前顯赫的身份和崇高的社會地位。

吳城遺址見證商代銅業繁榮

到了商代,長江以南地區人煙茂盛,經濟繁榮。在美麗富饒的贛江鄱陽湖平原上,分布著眾多的商周城池,吳城則是商代規模較大、內涵極豐富的一座。

吳城是商代一處都邑,位於樟樹吳城肖江二級台地的山前地帶,平麵近似圓角方形,城內麵積61.3萬平方米,由四座連綿不斷的山丘組成。

據古籍記載:

吳城,又名銅城,有城垣、城門。

吳城垣體依自然山勢和地勢修築,挖高補低。壘築的方法是先平整地麵,然後在主城牆相應的地麵處,向下挖出一道與城牆平行的口寬底窄、底部平坦的鬥狀溝槽,然後用純淨生土一層層堆壘,當土層築到與溝槽口部相平時,則把城牆加寬,再逐層堆壘,潑水踏實,直至設計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