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新篇 —— 開創輝煌1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是從夏代開始的,此後曆代的興衰更替彰顯了華夏古老文明的發展曆程,而長江文明在曆史發展進程中也經曆了從局部到整體、逐步融合的漫長曆程。
夏商周時期的吳文化、越文化、楚文化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創造了長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累累碩果。到了秦漢時期,秦遷民巴蜀以及對蜀地政治、文化措施的加強,對巴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到隋唐時期江淮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才迅速得以恢複。
五代十國時期,江西成為文化繁盛之地,經濟發達,教育昌盛,人才薈萃。這一時期,巴蜀文化的發展再次形成高潮,在繪畫、文學、書法、音樂、舞蹈、科技等方麵,都產生了具有重要影響的代表人物或流派。
包羅萬象的長江流域文化
長江文化是一種以長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為優勢,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文化體係。在長江文化這個大整體中,根據流域內局部的和地區的多樣性,可將其劃分多個文化區。
主要有巴蜀文化區、滇文化區、貴州文化區、兩湖文化區、閩文化區、江西文化區、江淮文化區、吳越文化區、嶺南文化區和桂文化區。
而眾多文化分區中,以巴蜀文化最為壯觀和最值得注目,其青銅器更是較曆代豐富。巴蜀地區就是現在的四川地區,是一個氣候溫和多雨的地域,十分有利於農業生產。
四川自古以來便有“天府之國”之稱,但四川“其地四塞,山川重阻”,這種地理上的封閉性和其文化特征上的開放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自然也對巴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巴蜀文化的發展進程來看,巴蜀文化始終是長江文化中的主體文化,在長江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滇文化區,又稱雲南文化區,地形地貌錯綜複雜,氣候屬亞熱帶-熱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各地差異很大。是我國居住民族最多的一省。
滇文化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曆史。“東方人”和元謀人的發現,表明在人類的童年時代,雲南地區就有原始人群活動。而近年來該地區一大批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出土,則有力地推翻了雲南地區在史前時期是“茫荒異域”的傳統偏見。而這一時期生活在洱海區域“稻作民族”,還創造了非常發達的、豐富多彩的稻作文明。
在公元前1150年左右,雲南劍門地區已走近文明社會的大門。而晉寧、江川、安寧、楚雄、祥雲、大理、永勝等地相繼發現的大批青銅器,表明雲南古代存在一個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其青銅器的技術水平較之中原和長江流域並不遜色。到後來,雲南的“哀牢夷”和“白蠻”等民族在滇文化的基礎上,又大量吸收了先進的漢族文化,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一南詔文化和大理文化。
貴州文化區,又稱黔文化區或黔中文化區。其境內的沅江、烏江和赤水河,都是長江的重要支流。貴州在古代被蔑稱為“蠻貊之邦”。但據考古發現,貴州境內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就有了人類生活。
其境內的舊石器時代觀音洞文化,與湖北大冶發現的石龍頭文化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貴州境內已有越人先民的分布,他們主要集中在烏江以南地區。這一地區發現的雙肩石斧和有段石,就充分表明了它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古文化的關係。
兩湖文化區,在曆史上先後被稱為荊楚文化區和湖湘文化區。地處長江中遊,以洞庭湖、湘江為中心,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兩省。自古以來,這裏就是我國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有“楚塞三湘接、荊門九脈通”的說法。
兩湖地區的曆史,可以推溯到舊石器時代。“鄖縣人”、“長陽人”等的發現,表明早在幾十萬年前,這裏就是遠古人類的重要活動地區之一。
傳說中的三苗就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較晚的屈家嶺文化,以及更晚的季家湖文化、石家河文化,都可能是三苗的文化遺存。這裏在夏商時期已進入文明時代。
閩文化區又稱為福建文化區。福建地區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古人類活動。到了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000年的曇石山文化,在某些文化因素和特征上,已比較接近於鄰近地區的良渚文化。
江西文化區又稱贛文化區,位於長江中下遊以南,鄰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其分布範圍集中在江西省境內的鄱陽湖和贛江流域一帶。
江西地區的文化具有悠久的曆史。在樂平縣湧山岩和安義縣城郊,發現舊石器晚期的打製石器,說明距今四五萬年前,贛江流域已有遠古人類活動。
江淮文化區又稱兩淮文化區。以巢湖為中心,其範圍大致包括今天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等地,處在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是連接我國南北文化的走廊與橋梁。
江淮地區有著悠久的曆史文明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早在更新世晚期,江淮地區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新石器時代,這裏又出現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潛山薛家崗文化和蘇北青蓮崗文化。
吳越文化區又稱江浙文化區,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其範圍東臨大海,西臨彭蠡與兩湖文化區、江西文化區接壤,北與江淮文化區隔長江相望,南鄰閩台文化區。
吳越文化的淵源可以推溯到舊石器文化時期。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吳越文化區內相繼產生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南京北陰陽營文化等,三支自成係統的原始文化,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充分表明長江下遊的吳越地區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時期,吳越地區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從而翻開了中國東方文明的曆史”。並在宗教、禮製和工藝等方麵,對中原地區的商周文化發生過深刻的影響。
進入夏商時代,作為良渚文化後繼者的馬橋文化最終與湖熟文化融為一統,使整個吳越文化區的文化麵貌趨於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文化隨著吳、越兩國的強大,相繼稱霸於中原,遂著稱於世。
青銅冶煉、造船、航海、紡織、稻作農業、漁業等物質文化,都在當時居先進行列。後來,吳越文化先後融入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之中,其特征逐漸開始淡漠。
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越地區在北方動亂不定之時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麵,故文化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並成為南朝的文化重心,其水平已達到或超過了同時期的中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