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精華——溪泉靈性1
我國幅員遼闊,千姿百態的溪水清泉,不僅給人們提供了理想的水源,美化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而且有的還具有神奇的醫療作用。
有的溫泉,四季如湯;有的冷泉,刺骨冰肌;有的承壓水泉,噴湧而出、飛翠流玉;有的潛水泉,清澈如鏡、汩汩外溢;有的噴泉,騰地而起、水霧彌漫;有的間歇泉,時淌時停、含情帶意。
這些美麗的溪水清泉,不僅外在充滿迷人美麗,充分體現了水韻精華,內在更加具有文化內涵,充滿了豐富的文化曆史底蘊。
高原明珠——昆明滇池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雲南昆明的人們僅靠老天給予的一點雨水來養活自己的一方土地,人們經常生活在憂心忡忡之中,生怕做錯哪一件事突然得罪了老天爺,日子也就沒法過了,一家老小隻有等著挨餓了,這樣靠天吃飯的日子無時不陪伴著人們。
有一年,昆明地區幹旱了好久好久,人們無論怎麼祈求老天爺,老天就是舍不得降落一滴雨,雲南地區的土壤也就越來越貧瘠,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艱難了。
在這時,有一對相敬如賓的夫妻同樣經曆著這場大旱災,在妻子生下孩子不久,丈夫便決定去尋找可以運來水的法子,於是他便開始了這場漫長的尋水之旅。
在他到達東海之後,正在為如何將水運到昆明而苦惱時,他看到一隻老鷹突然從岸邊叼起一條小紅魚。年輕人身手矯捷,就將手中的弓箭射向老鷹,小紅魚掉入了水中,得救了,小紅魚遇水後卻變成了一條龍。
原來,年輕人救的不是一條普通的小紅魚,他救的是龍王的三公主。龍王聽說實情後,就看中了年輕人,便想將自己三女兒嫁給他。
這個年輕人說:“我家裏有我深愛的妻子,我還要運水回去幫助鄉親們啊!”
龍王聽後大為不悅,用計將年輕人變成了一條小黃龍。公主看到後也無計可施,隻能悄悄地,在背地裏默默地幫助小黃龍學習降雨的方法。
有一天,機會終於來了。龍宮大慶,龍宮裏所有的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小黃龍深吸了一肚子東海的水,他飛回昆明,在一個地勢低窪處,將肚子裏的水全部吐了出來,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水池。
由於池裏的水是來自東海,而東海的水都是藍色的,因此這池水也是藍色的。又因為水池處於滇部落地區,所以人們叫這水池為“滇池”。
小黃龍想起要趕緊見他的妻子。但是,他在龍宮呆的日子正如民間所說,“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妻子在家苦苦等他,最後,淚流幹而死,變成了後來的“睡美人”山了,知道了這件事,丈夫也無心再留在世上了,自行撞山而死,形成了後來的“蛇山”,共同守護著那一池藍藍的池水。
滇池是我國著名的淡水湖泊,被譽為雲貴高原的明珠,是昆明文明發祥地之一。由於滇池風景怡人,吸引了曆史上很多的名人,也促成了昆明城的產生和發展。
作為曆史上雲南最早的居住地和第一文明地域,就是因為昆明位於通往東南亞、印度和西藏的茶馬古道上而獲益良多。
公元前109年,滇國被漢武帝統一。漢朝為了管理南方通往緬甸和印度的絲綢之路,西漢武帝將昆明地區歸入漢朝,這連接了四川和越南,又將滇的領土納入了益州的管理範圍。
雖然領土被歸入了漢朝,但漢朝始終難以馴服這遙遠而野性的邊疆,所以滇王依然是當地統治者。
765年,南詔主閣羅鳳命長子到滇池北岸,也就是到當時還叫“昆川”的昆明修築城池。這座城池是一座長3000米的土城,其東、南、北三麵有城牆,河上有木船可通滇池東岸,這便是昆明城發展史上真正的起點。
後來,元朝時,在忽必烈打敗大理國後,雲南又成為元朝的一個行省。元朝把行省治所設在昆明,並修建了鬆華壩水庫,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滇池水患。
14世紀,隨著明朝推翻蒙古統治者,昆明也重新被奪回。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也在遊覽滇池美景後,留下了對其波瀾壯闊景色的真實寫照。
然而滇池真正成為名揚海內外的風景名勝之地,卻是在清代詩人孫髯於大觀樓上題的180字的長聯之後.這位一生貧寒的布衣以其絕世的才情、獨到的見解、精練的筆墨,將滇池的美麗、雲南的文化曆史書寫得淋漓盡致。
滇池自誕生以來已有300萬年的曆史,它擅湖山之美,假春城之秀。其秀美的風景和怡人的氣候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並促成了曆史上昆明城人口的迅速增長。
自明代洪武初年起,昆明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人口開始呈幾何數字遞增。
清代康熙皇帝更是製定了“滋生戶口,永不加賦”的政策,也極大地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明朝時,雲南全部總人口不到150萬人,但到了19世紀,僅昆明曲靖一帶的人口就達到了145萬,比明代末期增加了近10倍,相當於300年前雲南全省的人口。清代中葉以後,滇池地區人口繼續迅速增長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