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精華——溪泉靈性1(2 / 3)

而關於滇池名稱的由來,古時候有三種說法:一是從地理形態上看,晉代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誌·南中誌》中說:

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圍二百裏,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

再有就是尋音考義,認為“滇,顛也,言最高之頂”;最後是從民族稱謂來考查,據《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記載,“滇”是古代這一地區最大的部落的名稱,戰國後期,楚國將軍進入滇後,隨俗稱“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這個名字。

滇池位於雲南省昆明西南端,是我國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和西南地區麵積最大的內陸湖泊,古名滇南澤,又稱昆明湖。

滇池是地震斷層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彎新月。它地處長江、紅河、珠江三大水係分水嶺地帶,是昆明重要的水利資源和主要的飲水來源。

滇池有盤龍江、寶象河、馬料河等20多條河流注入滇池。在西南端有人工控製的唯一出水口——海口閘,湖水向北流經螳螂川和普渡河,最後流入金沙江。

兩億年前的中生代,滇池及其鄰近地區最後一次從海底升起,逐步隆升為高原。第三紀時期,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這片高原呈南北向斷裂凹陷,在沉積盆地中出現了一個美麗的形似一彎新月的湖泊。就這樣,滇池誕生了。

滇池水域,群山環抱,河流縱橫,良田萬頃,人稱“高原江南”。在滇池的周圍,有漁村和風帆點綴的觀音山;有花光樹影的白魚口空穀園;有綿亙數裏,水淨沙明的海埂湖濱等,都是十分愜意的遊覽之地,特別是在綠波蕩漾的彼岸,巍峨雄壯的西山之巔,水浮雲掩。那湖泊的秀麗與大海般玄境就呈現在眼前。

滇池是昆明風景名勝中心,有西山、白魚口、鄭和故裏、盤龍古寺、官渡金剛塔等名勝古跡,海口、晉寧、呈貢、黑林鋪等大小城鎮考察風俗民情。滇池的岸邊,遊覽勝景甚多:海埂湖濱公園、西園別墅、觀音山等。

滇池西岸的西山,峰巒疊嶂,一片蒼翠,自古就被視為“滇中第一佳景”。

昆明有“三月三,耍西山”的風俗,是昆明人民傳統的春遊習俗。

三月三遊春,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執蘭招魂續魄,拔除不祥”,當時被稱為“上巳節”。到三國時期,曹魏把上巳節定為三月三,這一天成為春遊祭祀活動日。到唐朝,這天已形成大的春日樂遊活動。

明朝楊慎曾經在滇南月節詞中描寫到:

三月滇南遊賞競,牡丹芍藥晨妝競,太華華亭芳草徑,花餖飣,羅天錦地歌聲泣。

滇池西岸綠樹濃蔭中有,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以其悠久曆史,深厚底蘊向人們展示出西山的精彩內涵。

華亭寺位於海拔2050米的山間,創建於14世紀,寺內殿宇規模宏偉壯觀,是昆明著名的佛教聖地。

太華寺建於14世紀初,花木繁盛,幽香襲人,寺內的望海樓,是觀看滇池日出的好地方。

三清閣和龍門是一組構建在西山主峰羅漢山懸崖峭壁上的建築群,有9層11閣。

龍門石雕工程,包括石道、古室、古欄、古窟、古佛等,是西山勝境的精華所在。登上龍門,憑欄下視,為百丈之懸崖峭壁。舉目遠望,海天一色,五百裏滇池盡收眼底。

海埂原是一條由東向西橫插入滇池中的長堤,東麵從金家河起,徐徐向西延伸,止於距西山腳一裏許的滇池中。隔水與西山、大觀樓等名勝遙相呼應,成為渾然一體的遊覽區。

連理奇桉,在滇池邊海埂公園內你會看到肢體相連的兩株百年桉樹,一株高大挺拔,一株婀娜多姿,似一對忠貞不渝的愛侶,攜手眺望滇池。

睡美人山,隻有到海埂,您才能真切地看到睡美人山的容姿。麵容清晰,曲線婀娜,秀發流轉,與夕陽繪成一幅瑰麗的畫卷。

滇池四季美景秀麗。春天,滇池的飄絮,公園內的千株柳樹,是海埂30年滄桑的見證。當柔順的柳梢上探出羞澀的芽頭時,大地一片嫩綠,天空,漫天的柳絮隨風飄揚,輕歌曼舞,構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畫卷。

夏天,海埂的風情,古人稱滇池為“海”,十裏長堤綠樹成蔭,飛馳的快船濺起雪白的浪花,湛藍的天空,深藍的大海,碧綠的草地,清新的空氣,向人們展示出大海才有的海濱風情。到這裏您能深深感受到什麼是“天高雲淡,海闊胸寬”。

秋天,滇池夜月,昆明城眾多的名勝風景中,“滇池明月”不施粉黛,清新自然,奇幻多變,瑰麗壯觀的景色,以及由彩雲追月、月映睡美人山等獨特景觀所繪成的水墨山水,曆來深愛文人墨客的鍾愛。

明初詩僧機先呼之為“滇池夜月”,並將其列入所著的《滇陽六景》中;清人張士廉更將其繪為《昆明八景》畫之首,引來眾多文人賦詩題詞。每逢中秋,世人競相前往海埂賞“滇池明月”,已成為昆明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