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精華——溪泉靈性2(1 / 3)

水韻精華——溪泉靈性2

銀蒼玉洱——雲南洱海

很久以前,洱海邊有一間茅草房,裏麵住著一戶漁家,靠長年累月出海打魚度日。

那時候,洱海裏有條大黑妖龍,為非作歹,不時掀起巨浪,打翻漁船,危害鄉親。漁民們有海不能進,有船不能劃,有魚不能捕,隻好將漁船曬在海邊。

觀音老母看到這情況,就從天空中扔下一隻閃閃發光的金盆子。盆子上麵係著一條金鏈條,就用這條金鏈子捆住大黑龍,把它鎮在了海底。

從此,金盆在洱海裏變成一顆定海明珠,人們叫它金月亮。每到天上的月亮從東方升起的時候,洱海底的金月亮也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有名的洱海月。

後來,有個漁夫進海打魚,一網撒進海底,收網時,沉甸甸的越拉越重。漁夫好生奇怪,便使勁猛拖。拖出一條金鏈子來,金鏈子越拖越多,這時,漁夫想到老人們一直說的故事,才感到不好,心想:這東西不能取,取了它,洱海就沒有光,黑妖龍又得作怪了。他便趕緊把它放回海裏。

漁夫回到家後,就是把這樁事告訴了村裏人。不料,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到了朱財迷的耳朵裏。朱財迷家財萬貫,但他貪心不足,馬上派人把漁夫找來,要漁夫帶他去找金子。但是左說右說,漁夫就是不依。

朱財迷幹脆翻臉,叫人把漁夫吊在梁上,狠狠的毒打,打得漁夫皮開肉綻,最後隻能依從。隨後,朱財迷派人到四處找來木匠,造出了三艘大船,逼迫村裏的船手為他撐船,準備進海打撈金子。

打撈那天的一大清早,朱財迷燒香拜佛,禱告完畢,才讓全家人登船入海。船剛劃到海中間,漁夫指著說“就在這裏。”朱財迷一聽,馬上下令“打撈!”左撈右撈,都撈不著。

朱財迷心急如火,把船手一個個攆進水裏,叫他們潛入水底打撈。果然,不久就撈到了。一串金鏈子裝滿了一船又一船,三艘大船裝得嚴嚴實實,還裝不完。

朱財迷因貪財成性,還一直叫人繼續拉,最後一下拉動了黑妖龍。黑妖龍疼痛難挨,頓時掀起巨浪,把三艘大船翻入了海底。船手們靠平時水性好,才遊出海,唯獨朱財迷一家老小,活活淹死在洱海裏。

自此以後,觀音老母看清了財主的黑心腸,於是她拿出金針銀線,不分白天黑夜的繡了3個月零3天,繡出一幅美麗的花手帕來。待到更深夜靜,她悄悄地駕著雲彩,用繡花手帕把金月亮蓋住了。從此,金月亮隻能映照海底,不再亮出海麵了。

洱海其實早在漢代就已經名載史冊了。西漢的時候,北方的匈奴時時威脅著中原的安寧,漢武帝集中兵力常年與匈奴作戰,使人力和物力都耗費過大。

武帝為此寢食難安,希望能聯絡西域的大夏國,也就是阿富汗,來夾擊匈奴,以除心頭憂患。可怎麼聯絡大夏國呢?

正在武帝大傷腦筋時,張騫出使西域歸來,獻上了他從大夏帶回的“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產。

武帝一見頓時高興起來,說:“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產,今從大夏帶回,定是由今天的印度運去。因此從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路。”當即便下令派使臣前往“西南夷”去尋求道路。

使臣兵分幾路進入四川、雲南地區。其中一部分翻過橫斷山脈,在洱海地區被強悍的“昆明族”阻擋,無法前行,就隻有留居下來。

這期間,他們對當地有了較深的了解。回到長安後,將滇池地區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等,一一稟報給武帝。

武帝決定發兵征伐“西南夷”。但是,據從滇池地區歸來的將領們說,“西南夷”勢力強大,且熟識水戰,而中原士兵不擅長水戰,征伐之舉必將受阻。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就因為使者受阻於昆明族的事,征調人力在首都長安開鑿一個人工湖,稱之為“昆明池”,並修造有樓的大型戰船,專供士兵操練水戰使用。解決了水戰的阻礙後,漢軍征伐“西南夷”就由被動變成了主動。

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將軍郭昌進入昆明境內,先征服滇池東北方麵的其他部落,然後大兵臨滇。滇人見大勢已去,不得不降服於漢朝。

漢武帝一方麵在滇中心區域設立益州郡,一方麵又封其統治者為“滇王”,並賜滇王金印一枚。這標誌著從此雲南地區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統治。

這段“漢習樓船”的典故卻永留在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後來,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漢武帝的功業,把北京頤和園的西湖也改名為“昆明湖”。

“漢習樓船”是享譽中外的昆明大觀樓長聯中的一句,是作者追憶雲南所發生過的重大曆史事件中的第一件。

後來明代詩人馮時可在《滇西記略》中讚美大理四大名景之一的“洱海月”說:洱海之奇在於“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

如果在農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月亮就格外的亮、格外的圓,景色真是令人心醉。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仿佛剛從洱海中浴出。看著,看著,水天輝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還是海月升天。

洱海西麵有點蒼山橫列如屏,東麵有玉案山環繞襯托,空間環境極為優美,“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屏”,素有“銀蒼玉洱”、“高原明珠”之稱。不知有多少雅人韻士寫下了對其讚美不絕的詩文。

南詔清平官楊奇鯤在其被收入《全唐詩》的一首詩作中描寫它“風裏浪花吹又白,雨中嵐影洗還清”;元代郭鬆年《大理行記》又稱它“浩蕩汪洋,煙波無際”。凡此種種,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