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飛流——瀑布神韻1(1 / 3)

九天飛流——瀑布神韻1

瀑布的美是一種動水景觀之美。不同風格的瀑布又都有共同的審美特征,欣賞時應注意它們的“形”、“勢”、“聲”,並從總體上體味其神韻。

瀑布之美除了這些外,還有色彩。飛瀉的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晶瑩奪目,宛如來自天上的銀河,瀑布激起的水霧經太陽的斜照,化作一道五彩繽紛的長虹,飛跨山間,煞是美麗動人。

那些從山頂流下來的瀑布,就像一群四蹄生風的白馬如潮水般的湧來;那些從山腰間流下來的瀑布,又像是紡織出的白綢飄然而下;那些從山丘上流淌下來的瀑布聲,像小鳥歡快的歌聲,仿佛在歡迎人們的到來。

黃色飛流——壺口瀑布

天下黃河一壺收,傳說2000多年前,黃河水位高達數百米,龍王爺就居住在後來東西龍王山之處。

大禹治水鑿開龍門山,水出禹門口,水位下降,龍王山露出水麵,龍王爺無處藏身,就使盡全力往地下鑽,尾巴還不斷拍打岩石,終於造出了這個深達幾十米的瀑布和長約數千米的石峪龍槽。

龍王爺居住在瀑布之下,口吐萬丈洪水淹沒了方圓百十裏地麵,萬民遭災。西天王母得知此事,先後拋出寶石,準備填平瀑布,但卻打到龍王身上,被龍王碰了回來,落到了龍槽之下的河心。

王母拋石沒有鎮住瀑布,龍王繼續吐水為災。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後,先派二郎神率九員天兵天將,下凡征服龍王。

在距瀑布二十幾裏處擺開戰場,九員天將轉眼被龍王殺死。二郎神上報玉皇大帝,玉帝大怒,順手將桌上的茶壺拋出,將龍王收到壺裏,安放在了瀑布的下麵,這就是瀑布又稱壺口的來曆。

傳說龍王在壺中真心懺悔、靜心修煉,最終提前釋放,回到壺口,在瀑布底下給自己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從此久居壺底,使瀑布方圓數百裏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早在古時候,黃河壺口瀑布就早已聞名,《水經注》載:“禹治水,壺口始。”,傳說壺口是公元前2140年大禹治水時鑿石導河之處。

明代有位詩人寫《壺口》一詩讚道:

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

雙騰虯淺直衝鬥,三鼓鯨鱗敢負舟。

明代另一詩人陳維藩在《壺口秋風》詩中描寫到:

秋風卷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

《書·禹貢》中隻用八個字形容:

蓋河漩渦,如一壺然。

《古今圖書集成》中寫道:

山西崖之腳,盡受黃河之水,傾瀉奔放,自上而下,勢如投壺。

這些詩句,可謂都是壺口瀑布的真實寫照。而後來壺口瀑布變成了一個移動的瀑布。據《尚書·禹貢》記載,約在公元前770年,壺口緊連著孟門,隨著歲月的流逝,到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誌》記載,壺口距孟門1660米,而後來的壺口卻在孟門的上流的3000米處,時隔2700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

壺口在瀑布的衝刷與侵蝕下,壺口瀑布在移動的過程中, 由於瀑布水流巨大的衝刷力,在堅固的岩上衝出一道深深的溝槽,傳說大禹治水時,曾有神龍相助,劈出一道石槽,疏導洪水,所以人們就叫他“十裏龍槽”。

北魏酈道元曾經在《水經注》中寫道:“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

壺口瀑布是黃河中遊流經晉陝大峽穀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西麵是陝西宜川,東臨山西吉縣。瀑布寬達30米,深約50米,最大瀑麵30000平方米。是我國僅次於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滾滾黃河水至此,500餘米寬的洪流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湧,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所以叫“壺口瀑布”。

在我國古籍《書·禹貢》中記載:“蓋河漩渦,如一壺然”。兩大著名奇景“旱地行船”和“水裏冒煙”,更是罕見。

壺口瀑布落差大,再加上瀑布下的深槽狹長幽深,水流湍急,給水上船隻通行帶來很大的困難。

過去從壺口上遊順水下行船隻,不得不先在壺口上邊至龍王廟處停靠,將貨物全部禦下,換用人擔,畜馱沿著河岸運到下遊碼頭,同時,靠人力將空船拉出水麵,船下鋪設圓形木杠,托著空船在河岸上滾動前進,到壺口下遊水流較緩處,再將船放入水中,裝上貨物,繼續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費力氣,常常需上百人拚命拉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