旖旎風光 —— 南方風景區2
山嶺的雕刻——哈尼梯田
位於雲南省哀牢山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梯田,是我國最美的“山嶺雕刻”,被人們譽為“哈尼人的天梯”。
哈尼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
元陽縣以梯田稻作為主,被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列為我國農耕史上的七大田製之一。
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哈尼族就來到了哀牢山南部溝壑縱橫的山區定居,他們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利用這裏垂直氣候明顯、雨量充沛和適合稻種的特點,經過代代人的辛勤勞作,在山間開墾出了梯田,並一直沿用至今。
元陽縣境內全是崇山峻嶺,所有的梯田都修築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間。以一座山坡而論,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這在中外梯田景觀中都是罕見的。
元陽哈尼梯田主要有三大景區: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莊、麻栗寨、主魯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老虎嘴景區包括猛品、硐浦、阿猛控、保山寨等近6000畝梯田;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上萬畝梯田。如此眾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雲海的覆蓋下,構成了神奇壯麗的景觀。
哈尼梯田分布較廣,除了上述三大景區以外,還有大坪鄉小坪子梯田,逢春嶺鄉尼枯浦梯田、老曹寨梯田、大魚塘梯田,小新街鄉石碑寨梯田、大拉卡梯田,嘎娘鄉大伍寨梯田、苦魯寨梯田、上新城鄉下新城梯田、瓦灰城梯田、沙拉托鄉坡頭梯田、馬街鄉瑤寨梯田等,都是近幾千幾萬畝的梯田,形狀各異,各具特色,但因路遠和交通不便而很少有旅遊者涉足。
據我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記載,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便在其所居的後來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的“黑水”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
自唐朝初期的哈尼族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定居下來並開墾大量梯田之後,梯田文化就成為了整個哈尼族的靈魂。
一座座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下,進行頑強抗爭與繁衍生息的漫長曆史。
哈尼族古老的《天、地、人的傳說》中說:大魚創造了宇宙天地和第一對人,男人叫直塔,女人叫塔婆,塔婆生下22個娃,其中老三是龍,龍長大以後到海裏當了龍王,為了感激塔婆的養育之恩,向塔婆敬獻了3竹筒東西,其中一筒裏盛有稻穀種。
也就是說,哈尼人認為,自開天辟地以來便有了稻子。千百年來,哈尼族便將哀牢山區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馴化為陸稻,又將陸稻改良為水稻,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中,使三江流域成為人類早期馴化栽培稻穀的地區之一。
從遠處看去,哈尼梯田相當美麗壯觀。當太陽呈逆光角度驅散晨霧時,層層梯田便漸漸染上金光,坐落其間的哈尼村寨,被雲霧掩映得撲朔迷離,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在斜陽和彩霞映照下,連片的梯田就像是浩瀚的大海,雄偉壯麗,各種有節奏的層次和美妙曲線,五彩斑斕的顏色搭配,常讓人目瞪口呆,不知身在何處。
哈尼梯田有四絕:一絕麵積大,形狀各異的梯田連綿成片,每片麵積多達上千畝;二絕地勢陡,從15度的緩坡至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見梯田;三絕級數多,最多的時候能在一麵坡上開出3000多級階梯;四絕海拔高,梯田由河穀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以到達水稻生長的最高極限。
元陽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壯麗和獨特,與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是分不開的。
元陽位於雲南省南部,而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
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和寒帶氣候類型,以及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和熱帶氣候類型。
從滇西北至滇南,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
這就使從滇西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水係至滇南江河水係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來越發達,並最終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區形成了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環境。
另外,哀牢山特定的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也決定了元陽哈尼梯田必然形成了最壯麗和獨特的奇觀。元陽的地貌特征是山高穀深,溝壑縱橫,多為切割中山地類型,即縣內眾山在億萬年中被紅河、藤條江水係深度切割,中部突起,兩側低下,鳥瞰全境,山地連綿,層巒疊嶂,地形呈“V”形發育,高下之間,壯觀異常。
元陽縣內氣候多屬亞熱帶季風類型,但因地形複雜懸殊,立體氣候突出。在由河壩經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區的行程中,要經曆熱帶、溫帶、寒帶的變化,正所謂“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
河壩峽穀因其酷熱幹旱素稱“幹熱河穀區”,高山區因低溫降雨量大稱為“陰濕高寒區”。
低緯度幹熱河穀區常年出現的高溫使江河之水大量蒸發,巨量水蒸氣隨著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陰濕高寒區”受到冷氣團的冷卻和壓迫,形成元陽年均霧期多,降雨量多的狀況。
這也是為什麼元陽上半山地區終年大霧籠罩、降雨極其豐富和雲海格外神奇壯麗的原因。
元陽全縣森林資源豐富,這些森林構成了巨大的天然綠色水庫,它們涵養的巨量水分在高山上形成了無數條小溪、清泉、瀑布和龍潭,提供了全縣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可謂“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圍繞著梯田構築和大溝挖掘,哈尼族發明了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製度,從開溝挖渠、用工投入,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無不精心經營。
如水源管理者發明了“水木刻”。這是根據各家權益設置的劃有不同刻度的橫木,安放在各家田塊的入水口,隨著溝水流動來調節各家各戶的用水。
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學的管理,保證了每塊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給。對稻作之民來說,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衝肥法”。
哈尼梯田生態係統呈現不少特點:每一個村寨的上方,矗立著茂密的森林,提供著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聖不可侵犯的寨神林為特征。
村寨下方是層層相疊的千百級梯田,那裏提供著哈尼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那就是糧食;中間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組合而成,形成人們安度人生的居所。
這一結構被盛讚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係統,這就是千百年來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麗家園。
[旁注]
瑤寨 我國瑤族人民居住的一種房子,依山而建,房屋層疊,錯落有致;石板道縱橫交錯,主次分明。南崗千年瑤寨是全國乃至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瑤寨。
《尚書》 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春秋戰國 又稱東周時期。春秋主要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主要指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此時各諸侯國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出現了相互間爭奪霸主的局麵,各諸侯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水木刻 水是梯田的命脈,自古以來,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般山泉所能灌溉的麵積,人們友好協商,擬定每塊田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經田地的先後順序,在水渠田塊的入口處設一橫木,並在橫木上將那塊田應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讓水自行流進田裏。
衝肥法 哈尼話叫“則克機”,每個村寨都有一至幾個寬大的公共積肥塘,牛馬糞便汙水都貯藏在裏麵,經年累月,漚得烏黑發臭,成為高效農家肥,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把它衝入田中。沿溝一路有人照料疏導,使肥水一滴不漏地衝入各家田中。
徐光啟 我國明末科學家,精通農學、政治、軍事,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編著的《農政全書》,對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他還翻譯了不少西方的科學著作,把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技術介紹到我國,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啟蒙大師。
哈尼村寨 又稱哈尼村落,哈尼人在哀牢山的崇山峻嶺中開鑿出梯田,建起村寨,在此聚居。村寨一般為三四十戶,多至數百戶。村寨樹林異常茂密,鳥啼蟬鳴,充滿了濃鬱的原始鄉土氣息。村寨旁邊梯田層層,哈尼人就在這幅員廣袤的土地上勤勞耕耘,生生不息。
蘑菇房 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