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西浮青嶺之間山穀中,兩邊是險峻的陡壁,清秀的峰巒,澗穀中彎曲的小溪,清流湍急。當道橫臥一石,長數丈,高丈餘,上寬下窄,形同元寶,名元寶石,上鐫“此地有崇山峻嶺,怪石奇鬆。”
古檀寧椿,“古檀”是現在的密雲,寧椿是名字。古密雲縣的一位舉人經過這裏,被盤山的美景吸引住了,他想用一句話來概括盤山的勝景,於是他便借用了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有“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一句,他看到盤山鬆樹長勢奇特,岩石形狀怪異。因而在這裏留下了此名。
南有傅增湘先生留下的石刻,傅增湘為清末光緒皇帝的啟蒙老師,中國商務印書館的第一任館長,曾與周學淵、江庸、邢端、周肇祥三遊盤山,並寫下了《遊盤山專號》3卷,為研究盤山曆史提供了幫助。
漱峽的飛瀑流泉,可謂“瀑布飛泉峰下注,狀若縷縷素帛飄”。“漱峽”兩字是著名書法家劉炳南所書。
沿盤曲石磴山路,步步登高,跨過“仙人橋”,迎麵即為有“稀世珍寶”之稱的迎客鬆,迎客鬆樹齡高達400年至600年,儀態肅穆,宛如揮手揖客。
盤山塔林,位於萬鬆寺南側,由近百座曆代高僧的墓塔組成。石塔呈方形、六角形或覆缽狀,有簷的,無簷的,實心的,空心的,均為花崗岩雕琢,極為罕見。主塔普照禪師塔、太平禪師塔,為磚體結構,磚上浮雕圖案清晰生動,充分體現了我國浮雕工藝的深厚造詣。
萬鬆寺原名李靖庵,又名衛公庵,建於唐。清初詩人宋犖認為“前賢不宜斥呼其名。”更名衛公庵。寺東有普照禪師塔及普照禪師墓,塔前有二通碑,記載著萬鬆寺的曆史環境。萬鬆寺是盤山寺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在距掛月峰西南矗立著一塊青石,遠看,猶如一位威武雄壯的將軍,在戍守山岡,這便是“盤山八大怪石”之一的“將軍石”。
盤山南天門坐落在彌勒峰西,紫蓋峰北,掛月峰南。主要有朝天坊、蹬天梯和南天門閣樓等景觀。蹬天梯從彌勒峰腳下起步,至日岩和月岩之間。起步處設有玉石牌坊,名朝天坊,上有麒麟雕像,刀工精細,栩栩如生。
最上處設有南天門閣樓,此閣樓吸納了我國北方建築風格創新而成。玲瓏剔透、重簷歇山、黃色琉璃瓦屋麵,旋式大點金彩繪。
上懸有清乾隆皇帝所題匾額楹聯,正麵匾額“南天門”和“千章紫錦”點睛了“雷霆俯視山腰鬥,日月橫看樹林懸”的恢宏景觀特色和閣樓的名稱。
沿雲罩寺東行,拾級而上,石磴僅容一人通行,險峻之勢,今人悚然,東崖壁上鐫“去天尺五”4個大字。再上便是“喘氣岩”,岩上鐫“一覽眾山小”。
繼續上行,即達盤山絕頂掛月峰。掛月峰上銳下削,為盤山之巔,有聯寫道:
雲禪淩空將摘月,
仙峰建塔欲鑽天。
登上盤山絕頂,但見自來峰的鬆海中一樹鶴立雞群,名為掛鍾鬆。此鬆10多米多高,枝繁葉茂,在枝幹分叉處,有一道深凹的溝痕,因為這株大鬆樹上曾懸掛過一口上千千克的鐵鍾而得名。
當年雲罩寺的僧人每撞擊洪鍾之時,其聲遠在幾十千米外清晰可聞。據悉,早在唐開元年間建雲罩寺時即有此鬆,並懸其鍾,此事距今已1200餘年,那麼,掛鍾鬆當為盤山受之無愧的“千歲爺”了。
盤山最著名的是八景,這裏山勢陡峭,巍峨挺拔。東山崖上有一石罅湧出泉水,水沿著一條長達數十米的狹槽,彎曲流下,水聲潺潺,注入山腳下一泉內,故名“一線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