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之美——北方風景區1(3 / 3)

在泉旁,拾級而上,山腰有石窟,俗稱大、小石洞,小石洞,名為觀音洞,又叫仙人洞。洞內正壁神台上刻有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騎獸像,兩側為十八羅漢,這些作品皆為浮雕凸體彩繪像。

窟頂常年滲水,常聚滴而下,落地擊聲如鼓,故有“水打洞”之稱。

大石洞開鑿觀音洞北側在峭壁上,形勢險要,攀登艱難,進入此洞需經過一條棧道獨木橋方可進入,此橋也叫仙人橋,為盤山八景之一。洞內原塑有送子觀音像。

在山下寺院大殿前有一古鬆,相傳為唐代所栽,樹冠如蓋,傲然屹立,有“盆麗唐鬆”之稱。

此外盤山八景中還有連理槐抱榆樹和為人讚頌的“日落晚霞”。被稱作花中之王的盤山牡丹,也獨具秀色。盤山是風景秀麗令人神往的地方。

[旁注]

田疇 袁紹麾下大臣。好讀書。初為幽州牧劉虞從事。207年曹操北征烏丸時投曹操,任司空戶曹掾。因為向導平定烏丸有功,封亭侯,不受。後從征荊州,有功,以前爵封之,仍不受,拜為議郎。

唐順之 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1529年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後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升右僉都禦史。

智樸 字拙庵,工詩文,善繪畫,多才多藝,著述頗多,著有《盤穀集》。智樸禪師原為洪承疇手下的一名高級將領,鬆山杏山之役戰敗後,不肯投降而隻身潛逃。明清鼎革時在盤山青溝寺結廬出家。康熙皇帝每次去祭祀東陵,都要順路去盤山與智樸和尚酬唱。

旋式大點金 清式旋子彩畫是以青綠兩色為主的彩色配以各種龍、錦和旋花圖案相間加上西番蓮、軲轆草、八寶等各種花紋,根據不同等級可分多種做法。明清時期的宮殿、陵墓廟宇等建築上多用這種彩畫。它起源於宋、元時期,至明清時期又有很大發展,並沿用至今。

李靖 字藥師,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

曹操 (155年~220年),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丞相,後為魏王。曹操為統一中國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屯田,對農業生產恢複起到了很大作用。

酈道元 (約470年~527年),字善長。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曆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收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40卷。

[閱讀鏈接]

乾隆是到盤山次數最多的封建帝王,他在盤山的遺跡至今隨處可見。乾隆九年,他開始在盤山修建行宮靜寄山莊,直至乾隆十九年才竣工。

乾隆對盤山可謂情有獨鍾,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臨盤山,最多時一年來了3次,並發出“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慨歎。以帝王登臨次數之多來算,全國名山中恐怕無出盤山之右者。

乾隆每到盤山,都會詩興大發,揮毫詠懷,自雲“盤山與我向無語,每到盤山必有詩”。現已知乾隆的盤山詩,總數達1700多首。